尖山镇尖山村张从卿老太太今年已经101岁高龄,平时自理能力不错。尽管行动有些迟缓,但与人交流神智清楚,礼节有度。令人佩服的是,她每天还要读上几个小时的书。当记者见到老人时,她正坐在家门口看着经书念念有词。
五世同堂幸福一家
张从卿老人共生育了4个子女,现在一家有33口人,最小的4岁,刚上幼儿园。说到子女们,老太太咧着嘴说:“算起来自己生儿子的时候在当时也算晚了,21岁时生的,现在大儿子都80岁口罗”。现在两个儿子就住在离老人房子200米远的地方,都是老实的庄稼汉。小儿子住在镇中心,他以前做过生意,后来没有成功也回到家里干起了农活。小女儿嫁给了镇上的一户好人家。当记者问起孙子这辈时,老太太开心地笑了起来:“孙子们、曾孙们对我都很好,平时一有空就会来看我,并带些好吃的。”
不平凡的一生
老太太一生有着不寻常的经历。1913年,张从卿出生在玉山镇珍溪村一个贫穷的农家。由于家里实在太穷,在她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只能把她卖给别人。在养父家,张从卿幸运地读了两年书。但是不幸再次降临,养父不知什么原因生了重病,为了治病,拖垮了整个家,最后还是没有留住父亲。从那时候开始,张从卿就学会自己去摘野菜、挖树根充饥过日子。16岁的时候,张从卿嫁到尖山镇尖山村现在的家。为了生存,张从卿和婆婆两个人每年都要进山挖笋,正月就出发,一待就是5个多月。老太太说:“那时候真的很苦,没什么好吃的,也没什么经济来源,我只能天天往山里跑,能挖到点野菜就很开心了。我从来没有吃过肉。嫁到尖山后,没有田可以种,我靠手艺吃饭,给别人缝补衣服等。在山上挖笋的日子里,我和婆婆吃的都是笋,根本没有其它东西可以吃。忙完挖笋,就到了一年里收入最多的工作——采茶叶。那时候,都是天还没亮就起来,准备好一天的吃食——闷笋,就在茶山上待个一天。我三个儿子的房子大部分就是靠自己这样挣出来的”。
老太太成长在战争年代,她说:“我记得当时日本鬼子打来时,母亲就带着我东躲西藏。数年艰辛过后,终于迎来了解放。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日子才逐渐好起来。”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老人一直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现在已经是四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在女儿的印象中,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很少看过她流泪叹气。
晚年的“养生之道”
张从卿75岁的时候,丈夫去世了,孤单了26年,已习惯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每天念念经,有空出去走走。大儿媳周榴菊说:“婆婆的身体还很硬朗,除了耳朵不太灵,其它都很好,年纪大了总会有点小毛病。在我的记忆里,婆婆从来没有吃过药。”在98岁前,张从卿都是自己洗衣服、自己干家务,也是自己烧着吃。子女们家里烧什么好吃的,都会给老人送去一份。平日里老太太还经常一个人去山上捡点柴回来。在家里的时间老人会去村里转一转。老太太说:“我不能停下来,我要让腿保持运动,我怕一停下来,我的脚就会僵硬住,再也走不动了。”98岁那年,张从卿由于年纪太大,身体不是很好,开始由子女们轮流照顾,每家照顾10天。
张从卿的大孙女茅小亚说:“奶奶平时胃口还是不错的,能吃下一大碗白米饭。奶奶很喜欢吃竹笋,别看她没有牙齿,还能嚼得动。我们都想,奶奶到了这个年纪,只要能保持好的心情,她愿意做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她。”
也许这就是张从卿老人的“养生之道”吧,“爱运动、不忌口、保持乐观的心情”。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张从卿老太太在后辈心里就是一件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