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镇外湖田村生活着一位出了名的长寿老太胡爱求,她出生于1916年1月5日。她育有4个儿子,老大今年75岁,老幺58岁。如今四世同堂,共33人。4个儿子和母亲一道生活在村子里,孙子一辈则外出闯荡,逢年过节都会回来看看奶奶和父母。
胡爱求老太虽已百岁高龄,依然能做到生活自理,种菜、上山砍柴、烧饭是她平常生活的主要内容,空闲时喜欢散步、喜欢与其他老人一起爬山、聊天。
记恨上相机的老人
一进外湖田村,记者就看见一位老太太,坐在水井旁,背靠着山石,身侧是一条上行的石子路,周围是泥瓦房,很容易让人想到了四个字“岁月静好”。这位老太太就是胡爱求。
老太太一看记者拿着相机要拍照,突然就情绪激动起来,自己进了屋,又出了门,嘴里一直念叨着,就是不肯拍照。在记者身边呆着不舒服,还拄着两根拐杖,爬过一段上坡喊来了大儿子和儿媳。
老太太的三儿子解释说,不久前有人给老太太拍照,她不认识相机,以为是给她看眼睛的,拍完照之后不久,老人刚好身体不适,于是她现在对拍照的事儿“记恨”上了。
老人因为年老,已不是太能听清记者的询问,我们的采访也就只能从子女入手。
说起从前,一个字:苦
说起老太太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大概人人都会说一声苦,除了“苦”字,似乎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
老太太记忆里的小时候,不知是否有战乱和奔波,在子女面前时常念叨的,只有野菜和未成熟的稻子。因为食物匮乏,野菜在老太太小时候成了必不可少的充饥之物,上山挖野菜更是深深地烙在老太太的记忆里,稻田里才长出的谷子,还没成熟就被摘了拿来吃,也是常有的事,饱,在那个年代是很奢侈的字眼。
老太太17岁就嫁到外湖田村,丈夫比她年长一岁,本该是两个年轻人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时候,老天就开了个玩笑。结婚第一年,丈夫家里的老房子就被火烧了,起火原因已经无从追溯,只知道在当时,他们夫妻俩用泥和瓦把房子造了回去,就在原来的地基上,建起了小家,到现在还屹立不倒,为老太太遮风挡雨。
老太太年轻时曾生过不少小孩,无奈那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又身处山区,孩子夭折成了不可避免的状况。作为母亲,孩子胜过一切。当时老太太心里真正的苦,只有她自己清楚。
好在如今,苦尽甘来。
说起现在,一个字:忙
胡爱求老太太现在虽已100岁高龄,可是形容起她的生活,三儿子陈康宝说,那真是忙。
一直到今年上半年,老太太都还自己在地里种菜,也不管吃得下吃不下,能种的地方都会种上。每天去地里看看菜,去山上捡捡柴,是她的必修课。到了今年下半年,因为眼睛看东西不清楚,老太太才停下了种菜的活儿。
老太太的家门口就是村里的小池塘,夏天的时候,她就天天在池塘边洗衣服。洗完了随意找地方都能晾晒,石凳、木桩、竹竿,甚至门前的花花草草上,都能晒。柱一根拐杖,或晾衣服或收衣服,十分方便。老太太穿的衣服是四五十年前的大襟衣服,看上去前补丁后补丁,却是清爽干净的。
老太太的三儿子陈康宝介绍,母亲即使到了现在,拄着拐杖,还是每天都要在村子里绕一圈,有时一天会去他们家三四次。虽然村里的路,上坡下坡费力,但是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总是好的,所以他们也不拦着,只稍微地看顾着点。
“年纪大了,身子骨好,是儿孙的福气。她爱走动就让她走动,心情好,最重要。”儿子的话里,是满满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