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的“盘山老农”杨银木
活到老 写到老 画到老
“一九一七年十月,我出生在一个三代文盲的贫农家里。七岁时,随父亲移居仁川岭下村佃种地主土地。十六岁时由亲友集资插班小学五年级,毕业后应聘毓秀阁教书。解放后幸得名家指导,临摹名帖、摒除繁体,自成一体。近十年来,参加过县内和全国各类书画赛并多次获得殊荣。县书画界视我如宝,为我举办个人书画展、筹划出书画作品集。我虽年事已高,却有枯木逢春之感。”
母亲是画画启蒙老师
杨银木,又名毓英,别号盘山老农,素爱书画篆刻艺术,是仁川镇黄余田村的老寿星。今年98高寿的杨老先生,半世历经坎坷,一生为教为农,但他酷爱诗书画印,一辈子以舞画弄墨篆刻为乐。
“杨银木,一九一七年十月出生。解放后,曾任仁川中心学校教师、磐安县工商联秘书。”《杨银木书画作品集》中的艺术简历上这样写着。
杨银木祖上三代并不算是文化人,其祖父擅长罗汉拳,父亲杨金全幼时也习过武,每逢正月,就应邀到附近村落教授村民子弟习武。杨银木之所以喜欢书画,得益于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当地绣花、窗花能手,但凡哪家有待嫁的女子,便会来他家中学习绣花剪纸的手艺。传统的绣花要先在绣布上画好花样,幼时的杨银木就是这样被绣布上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所吸引,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开始了他的“书画人生”。
当时,有一个名叫俞铭的东阳人,在地主家专门画梅花,杨银木每次经过,都会在窗外偷看,舍不得离开。上学的时候,还经常在私塾的大字簿上学画,先生见了却倒也没有责罚,甚至还出了个题目让他作画。此后,每逢过年和元宵,杨银木都替他们写春联、画龙灯,博得一致好评,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了。
写字作画也爱国
从学堂毕业后的杨银木回到私塾教书,而后又到胡庄小学任教。那时正值东三省沦陷,杨银木义愤填膺,在学校的墙壁上挥毫创作墙画,愤然写下“教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教书”的慷慨词句。
“我还负责送过‘磐安县知识青年抗日红军’去温岭。”杨老先生自豪地说。温岭返还时路过天台县,只见县政府门口红旗上写有“大军入天台,人民出地狱!”十个大字,“写得可真好,词更有气势,真好啊!”杨老回忆到这时,仿佛又置身其中,不禁连连称赞。
千金难买子孙孝
杨老先生至今依然早睡早起,闲来无事,手中就把玩两颗钢球,既锻炼手指又有保健功效。虽已近百岁,身上却没病没痛,依旧健朗。“只是去年年底不小心摔了一跤,现在走路要慢慢移动,上楼梯则需要人搀扶着。”大女儿杨载道说。
杨老先生育有三子三女,小儿子杨绍庚说,老爷子79岁那年出了场车祸,出院后就住在子女家,由儿子和媳妇们照顾着,每家轮流一个月,女儿也经常会接老先生到家里住上一段时间。
二儿子杨绍时说:“父亲是个很注重礼节的人,每次大家一块儿吃饭他都是坐最大的那个位置。他很喜欢吃肉,所以每餐都会将荤菜放在他面前,偶尔兴致上来的时候,他也爱喝点小酒,但是从来不喝醉,自己觉着够了别人再怎么劝也不喝了。”
“两个哥哥现在都在杭州带孙子、孙女了,但是轮到照顾爸爸的时候就都会赶回来。嫂子们对爸爸也都很好,因为行动不便,有几次爸爸拉大便,拉到裤子上,嫂子们都会帮他清洗内外衣裤,从来不会嫌脏抱怨,真的很难得。”杨载道感激地说。
前几天,杨银木刚过完他98岁生日,孙子、孙媳妇们纷纷赶回贺寿,五代同堂好不热闹。“子女们还有孙子孙媳妇们个个都很孝顺!”杨老先生说这话时一脸满足。杨老三岁的曾孙女果果总是拉着他亲昵道:“太公去住我们家,去住我们家。”
古木逢春,一树银花。由于醉心书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杨银木老先生的书画创作硕果累累,多项作品曾刊登在省、国家级刊物上,他的诗、书、画印曾在台湾、日本、加拿大等参展,并在纪念朱德元帅诞辰一百零八周年全国诗书画印大赛中荣获中国画老年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