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仁川镇洋庄村的杨丝花老太太,出生于1915年,今年刚好100岁,除听力稍差外,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杨丝花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姑娘时的情景,她回忆道:“我娘家是杨宅下四间的,娘家的条件还不错,我家有三个女儿,我是最小的女儿。”
嫁到洋庄村的日子并不好过,儿媳曹宝妹说:“我婆婆的上代分给她100块大洋的债,家里连灶台都没有,在溪边垒了几块石头,架上锅,就这样烧饭。”
杨丝花看中的是丈夫的为人,“我老公很好的,除了吃饭就是干活,一点歪门邪道都没有。”杨丝花的丈夫去世很多年,但是她还是记得他的好。
“我一生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杨丝花教育她的子女也非常严格,“小孩子要是做得不好,我要骂、要打的。”
她最小的儿子张福兴说:“有时候空闲了,我们去打打扑克,我妈也要骂的。”
曹宝妹说:“我婆婆经常嘱咐我们做人要做好,天上的神佛看着的。”杨丝花的丈夫也这样叮嘱晚辈,临终前他将家人召集在一起告诫:“不可欺负别人,不可让别人吃亏,别人的东西不能要。”
杨丝花的言行对晚辈影响很深。曹宝妹夫妻曾将捡到的300元钱还给别人,曹宝妹的大儿子在水库游泳时捡到一块手表也还给了别人。张福兴说:“我老婆也有东西捡到还给别人的。”
当我们提出要拍照时,百岁老太杨丝花不好意思地说:“没样子啦,拍起来怕不好看。”然后,自己梳了梳头发,一丝不苟地戴好毛线圆帽、穿上绣花鞋,端端正正地坐好。
老太太说,这绣花鞋是自己做的,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的审美风格,青蓝色的底绣上红色的荷,荷花是六瓣,寓意“六合”,整只鞋子显得纤巧秀丽。曹宝妹说:“她在70岁的时候就给自己做好了寿鞋,现在年纪大了,做不了了。”
老太太能利索地自己弯腰穿鞋子,记忆力也还好,她说自己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子女们的姓名记得分毫不差。
张福兴说:“我妈没什么养生秘诀,以前吃得苦,吃的都是野菜,还吃不饱。我妈妈田里的活是不干的,她就在家里做家务、纺线。”张福兴告诉记者,老太太很少吃药,“一辈子下来,我没怎么看她吃过药。”
年纪大了,喜欢吃稀的,老太太现在还能吃一小碗粥或者玉米羹,最喜欢吃馄饨,子女们就经常烧给她吃,“儿子和媳妇都很好,这么远端给我吃。”一碗馄饨一次吃不了,老太太就分两次吃,“我从小就吃得少。”
临走的时候,老太太从橱柜里找出一大袋白糖要送给记者,她说:“你们对老太婆太好了,经常来看我。(此前,民政部门、伟业大酒店总经理陈美阳曾看望过她。)”记者将白糖偷偷放回原处,心中对老太太的知足和感恩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