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胡柚剥开,给客人倒茶水。”记者来到县城中街一处四楼的住所,刚一落座,大盘镇光明村98岁老太太陈老姣就对保姆招呼开了。老太太一头银发,眉宇清秀,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完全不像是一位近百岁的老人。
解救两人危难
陈老姣比丈夫年少16岁,因裹小脚,下田种地不是很方便,所以,多在家料理家务。得益于家里田产较多,又开着酒坊,生活还算过得富足。
陈老姣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每当邻里有困难或者青黄不接之时,总会帮忙接济。至于造桥、铺路、化缘,上门总会给予募捐,次数太多,具体金额已记不清了。
但至今有两件搭救他人的事例,虽然年代已很久远,陈老姣还是记得清楚。那是解放以前,村里一名叫云海的共产党员因暴露了身份,被同村一名追随国民党名叫介邪(音)的人注目,准备实施抓捕。一天早晨,正是烧早饭时间,云海急匆匆跑进陈老姣家,告知有人想抓他,请求帮忙,说完就打开后门往山林里逃。情况紧急,陈老姣一方面稳定情绪,思谋对策,一方面若无其事地继续烧早饭。果不其然,仅一会功夫,介邪(音)就跑进了陈老姣家,问有一个人好像进了家门,是否已藏匿起来或者跑了。陈老姣说没有的事,并急中生智说你这么早来串门,一定要留下吃早饭,就故作客气地拉扯起来,目的是为了延误时间。这样纠缠了一段时间,使云海安全逃脱。
还有一次,大约是秋季,一外地青年不堪被国民党抓“壮丁”服苦役,一路逃经光明,被好心的陈老姣一家收留了下来,包吃包住,一呆就是4天,之后,看风声已过就离开了。
领养一名“孙子”
陈老姣与新渥镇麻车下村一位名叫玉琴的老太太相交甚密。多年前,两人在一次交谈中说起麻车下行政村祥里自然村有一名男孩胡启伟,真是太可怜了,其母在他年少时就改嫁了,父子俩相依为命。但天有不测风云,胡启伟父亲一次意外中身亡,他从此成了无人照顾的孤儿,问陈老姣能否帮帮他。
陈老姣对这件事很是上心,有意要帮忙,就征求大儿子施祥千的意见。“听母亲的,只要你老人家决定的事,我们会全力支持。”
就这样,胡启伟成了陈老姣的“孙子”,成了家庭中的一员。一家人支助胡启伟读完高中、大学,提供吃住,帮他渡过了难关。
大学毕业后,施祥千考虑胡启伟学的是中医,为了学以致用,又把自己经营多年的浙江盘山中药材有限公司交给胡启伟经营,并带他熟悉业务,介绍原有的客户人脉,使他很快上手,业务做得有声有色。
如今,33岁的胡启伟成立了家庭,妻子在一个单位上班,并有了小孩,可说是家庭事业双丰收。“我们把胡启伟当成家庭的一员,母亲多了一个孙子,我则多了一个儿子。”施祥千说。
哺育五个儿女
陈老姣一生操持家务,并先后哺育了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最大的女儿已经79岁,最小的儿子也已59岁了,有了孙子辈、重孙辈,可谓“四世同堂”。如今,五个儿女事业有成,生活过得都很富足。
但一生俭朴的陈老姣崇尚简单的生活,不愿享受奢华。有一次,孝顺的子女考虑到母亲年岁大了,冬天要穿得暖和一些,就买了一件价值1万余元的貂皮大衣,但她却不领情。陈老姣把这件大衣送给了一位好友穿,结果好友女儿也有这样一件大衣,知道这么高的价格后就还了回来。之后,陈老姣就折价1000元卖给了另一位朋友。“我就是要低价卖掉这件衣服,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子女知道节俭,知道母亲是一个不求奢华,只求平淡的人。”
陈老姣说,她的子女都很孝顺,吃、穿不愁,还轮流着接去家里住。现在,为了方便,就基本固定住在大儿子家里,但其他子女也常常会来看她。
当记者问老太太长寿的秘诀时,她说没有特别的地方,就是一日三餐粗菜淡饭,外加按时作息。“不太吃补药,但孝顺的小儿子施深海在我83岁开始就老是拿他厂里生产的灵芝孢子粉给我,叫我常年吃,说这样对身体好。”老太太说。
当记者要离开老太太家,提出拍张照片时,老太太说头发乱了,要整理一下,就颠着小脚拿起梳子照着镜子摆弄,之后,才坐端正让记者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