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春暖乍寒的日子,记者走进大盘镇礼济村一处木结构的老房子,见到了抗战老兵孔令华。“就在两天前,孝顺的子女为我置办了筵席,庆祝90岁生日。”他说。
随着时光流逝,年事已高的孔令华对许多事情都已经渐渐淡忘了,但对那段参加中美合作所第八特种技术训练班的往事却记忆犹新。
1942年初,经一名陈姓同乡介绍,孔令华在一接收士兵带领下,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后到达温州市文成县玉壶镇,同往的还有另外3名磐安籍人员。
其时,太平洋战争已经转入反攻阶段,温州与台州沿海一带,是盟军预选的登陆地带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配合盟军作战需要,“中美合作所”应运而生。“中美合作所第八训练班”(简称“玉壶班”)主任由国民党军统局头目戴笠担任,并委派赵世瑞为副主任。美国官兵约有100余人,教官上课时负责讲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轻武器,学员们在美国教官的指导下,学习左轮手枪、卡宾枪、汤姆生轻机枪等武器的性能、拆装方法,再学会瞄准并进行实弹射击,美国教官们还教会学员们如何进行爆破与秘密通讯等。
训练班分别编为学员队(由干部编成)、学兵队(由士兵组成),分成情报组、行动组、爆破组等小组。孔令华被编进学员队,进入情报组,学习掌握敌军人数、装备、番号、动向以及飞机、船舰吨位的识别以及化装潜入敌占区等知识和技能。这样的训练持续了6个月,然后按照组别开始执行任务。
大约在训练班结束后的一个月,化装成便衣的孔令华2人小组在宁海县妙山村执行任务时,接到当地村民申诉,称有两个日本兵在村里奸淫妇女,当事人受到凌辱,群众感到异常愤慨,要求给予惩处。孔令华小组当即把此情况报告给行动组,随即行动组调集了4名特工,刺杀了这两个日本兵,为民铲除了祸害。当时,这两个日本兵所在的司令部驻扎在温州,得知两人未如期归队并证实被刺杀后非常恼怒,但又不知道是谁实施了刺杀行动,就施放信号弹,漫无目的地乱放了一通枪炮,以示抗议。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告无条件投降。玉壶和全国各地一样,一片欢腾庆祝胜利。美军教官最早从电台中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他们奔走相告,狂饮通宵达旦。直到此时,玉壶训练班完成了历史使命,奉命撤销。抗战胜利后,孔令华也随该训练班整编入京沪铁路护路司令部,成为一名押车员。
1950年,孔令华回村务农,在“三反”、“五反”时被打成反革命,“四清”运动时摘除反革命帽子。晚年,因为体弱多病,生活过得艰难。
链接: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又简称中美技术合作所、中美合作所、中美所等,最常见的称呼是中美合作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和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合作建立的战时跨国情报机构,其目的是中美之间加强军事情报的合作,共同打击日本。
1942年春,美国海军部情报署派遣梅乐斯中校(后迁升准将)到重庆与国民党军统局头目戴笠谈判。同年夏秋间,双方就成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进行筹备。1943年4月15日,双方签订了第一个协定,宣告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正式成立。1945年秋日寇投降,是年冬,根据原协定,中美结束合同履行。
中美合作所从成立到结束,办过20多个训练班,其中办了10个特种技术训练班,第八特种技术训练班(玉壶班)先后共办过四期,调训的学员、学兵约3000名。目前玉壶班学员宿舍旧址,已被评为省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