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新闻网
浙新办[2006]51号 浙ICP备07000304号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在线投稿
首 页|新闻中心|专题报道|民声在线|磐安视频|磐安旅游|理论园地|海螺评论|大盘山文学|生活频道|政务公告|磐安摄影|浙江网联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记蓑衣制作工艺传承人陈金福
www.panews.cn 磐安新闻网 来源: 磐安新闻网  2015-04-28 22:15

  蓑衣是旧时以农耕为生的磐安农民离不开的劳作用具,天晴戴斗笠,下雨穿蓑衣,它跟锄头一样,是每户农家必备的用具。一直以来,由于它同生产劳动紧密联系,从而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激发了文人墨客的情愫,留下了许多乡野闲趣的诗词吟唱,其中不乏像(唐)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宋)苏轼《浣溪沙》:“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脍炙人口的名作佳句,拨动人们的记忆之弦,勾起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蓑衣制作是一门传统技艺,倾注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在胡宅乡岭西村将平自然村,就有一位技艺精湛的蓑衣制作工艺传承人陈金福,虽然已是83岁的老人,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健朗,只要有需求,他还会一展身手。

  远走他乡谋生

  陈金福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四兄妹中排名老大,由于贫穷,未曾上学。串蓑衣是祖传技艺,到陈金福父亲这一代已是第四代传承了。为了分担家庭生活重担,他11岁时父亲就开始传授技艺,走村入户,吃起了“百家饭”。

  穷人的儿子早当家。年少的陈金福很懂事,他知道父母持家的艰辛,学艺非常用心,三年之后就出师了,熟练掌握了蓑衣、棕绷床、棕塌等各种用具的串制技术。他为了早日赚钱,也为了逃避苦役、兵役,少小年纪就只身前往临安谋生,尝尽了人间的冷暖疾苦。有一次,陈金福在一个当地称为“狮子岩脚”下的一个村庄串蓑衣,结果遇上了一个国民党执勤士兵,盘问后得知他是外地人,就怀疑是游击队员,没收了他赖以谋生的制作工具。还好,陈金福在该村干活的下家主人是一个“伪保长”,他家的活也干不成了,就托他去要回了工具。

  当时,正处战乱动荡期,加上交通各方面条件相当落后,陈金福在临安期间的四年里没有回过一次家,一年辛苦下来也仅能积攒约200斤大米价值的收入,他托人辗转带回老家,以帮助解决家庭的生活窘境。

  摘“穷帽”走富路

  1951年,得到家乡解放并开展土改、贫苦农民人人分到田地的消息,陈金福异常高兴,他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回到了老家。获知陈金福拥有一技之长,当地政府就请他到镇办企业工作,从事棕制品的加工和新学员的培训,吃上了“公家饭”。

  但好景不长,随着“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来临,加上陈金福结婚生子,家庭负担日益加重,一个人的微薄工资根本维持不了家庭支出,只得下放回到了村里,离开了工作13年的岗位。由于整体生活贫穷,也没有人请他干活,所学手艺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即便偶有活干,工资也是很低,每天相当于一斤大米的薪酬。

  直到改革开放后,陈金福的家庭经济状况才得以好转。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发挥,置办农具的热情也空前高涨,陈金福的手艺再次“吃香”。晴天忙季,陈金福在家里干农活,而在阴雨空闲时节,他就马不停蹄地外出揽活,一年当中总有3个月左右时间的业务量。活多了,工资也不断上涨,从最初的每天3元,一直上涨到每天50元,这样的好时光一直延续了15年多。“现在,政府又给我落实了镇企办下放政策,每月有津贴。”陈金福高兴地说。

  带出12名徒弟

  由于技艺精湛,名声在外,许多年轻人拜陈金福为师。在7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他共带出了12名徒弟。“如果用心学,一般三年可以出师,不能急于求成。”陈金福说。

  在这些徒弟中,有一名郭姓徒弟是高中生,脑筋灵活,上手很快,他自己也感觉良好,学了一年半后就认为没必要再学了,开始外出独立揽活。有一次,当他到陈金福以前的老客户家做完活计后,心想凭自己的水平肯定能得到肯定,结果,客户拿出陈金福以往串制的蓑衣来比对,特别是摸了衣领部分的制作工艺后说,你与师傅的技术还是差了一截。于是,这名徒弟又回到陈金福身边老老实实地再学了一年。据介绍,盘衣领是整个“串蓑衣”过程中技术要求最高的一个步骤,也是师傅最花工夫的地方。一件成人蓑衣的完成需要5-6天时间,而盘一个衣领起码要花去半天。

  如今,蓑衣的功能正由实用走向观赏、收藏,陈金福对这门技艺怀有许多留恋和挚爱,细心地保留着整套制作工具,偶尔还要接一些活。“去年,我为几个‘山庄’制作了5件小号的观赏蓑衣,为客户制作了3件钓鱼用蓑衣,有一客户还定制了5张棕塌。”陈金福说。

  链接<<<<<<<<<<<<<<<<<<<<<<<<<<<<<<<<<<<<<<<<<<<<<<<<<<<<<

  随着化纤产品的出现,轻巧易带的塑料雨衣将笨重不便的蓑衣挤出了历史舞台。为了把“串蓑衣”这门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技艺发扬光大,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陈金福和徒弟张孝永为主的传承人和制作工艺进行了走访和发掘。

  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摆两个部分,没有特定的衣袖,宽大的衣领像把大凉伞一样,起到挡雨作用的同时,手臂还能自如活动。各地蓑衣存在一定的差异,磐安的蓑衣有着江南水乡蓑衣的明显特点,针脚较为细密,编织较为厚实,关键部分为里外两层,中间还填充着棕毛。它取材于纯天然的棕纤维,透气性极好,且绿色环保,利于保存,比现代的塑料雨衣更加耐用,一件匠心独到的蓑衣能用上数十年而不腐。

  蓑衣原材料为棕榈树皮,需要用5-7斤干棕丝,通过上万针串制而成。在山区磐安的田野乡间,房前屋后种着许多棕榈树,为蓑衣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由于磐安蓑衣气质古朴,独具“返璞归真”的气韵,是原生态独具代表性的载体。这些特点使得产品有了一定的观赏性,逐渐具备了收藏价值,对于以发展原生态旅游为主的磐安旅游业具有推动作用,可以培养出除农民以外的另一个消费群体——游客,在间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了促进乡土文化发展的作用。

  主要工艺流程包括:割棕、晒干—去角、除杂—抽丝—调棕线—盘衣领—做毛坯—串后背—串前襟—缝制成衣。其中衣领、后背和前襟部分的串制是“重头戏”,体现出难度、坚实和美观,是衡量制作工艺水平高低的主要内容。

 
作者:  陈鑫洪文并摄      编辑: 陈兆贤   孔海燕   初审: 陈兆贤   终审: 孔初阳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
新闻导读 更多>>>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 看着看着就哭了,这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刻骨铭心
· 联播+丨践行多边主义 习近平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习主席“四新”建议新在哪儿?
· 为“重要窗口”添最靓风景——鄞州奋力推进全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纪事
· 龙游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潜力 变“输血”为“造血”:老廖的奔富“三部曲”
· 一战结束百年 美欧关系再临考验
· 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能源和银行等领域制裁
· 4年来首次 俄宣布制裁乌克兰数百个人、实体
· 第63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开幕
· 土耳其将在叙利亚境内展开新一轮军事行动
· 叙利亚局势四方峰会呼吁在叙全面停火
· 推进儿童之家建设
· 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彰显更大担当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熊建平来磐开展“三服务”活动
· 金艳调研应急管理工作时要求 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提高应急实战水平
· 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重要窗口┃穷山村成为旅游村 ——从灵江源村的蝶变感悟“两山”理念的真理力量
· 决战决胜 奋斗有我·优秀“磐管家”┃施凯强:用心用情“三服务” 做好企业贴心人
· 确保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
· 加压奋进 磐安2019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特刊】和美乡村 身心两安
· 【专题】“一把手”谈乡村振兴
· 【专题】第十二届中国·磐安中药材博览会
· 【专题】我们这样抓落实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专题】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 扫黑除恶
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6]51号 浙ICP备07000304号 广告许可证33072740000002
磐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磐安新闻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