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抗战老兵孔万树,就像一颗小小的尘埃,个人的命运随历史的洪流跌宕起伏,由不得自己把握,但依然努力地生活着,艰难地把4个儿女拉扯长大,平静地度着晚年时光。
被抓壮丁
1922年,孔万树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新渥镇麻车下村直来自然村,因为贫穷,家里只供他读了四年半的私塾。1943年农历10月,由于交不出钱,孔万树被迫抽了壮丁,被安排在当时的县政府驻地大盘附近后塘村的一个祠堂内,这里是全县壮丁的集结地。等待的日子很难熬,人身自由被限制,还要安排到山上背柴,由于卫生条件差,许多人身上都长了虱子。
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接收部队把大家集合起来,安排每人挑一担大约60斤重的药材就上路了,在新渥镇的一个村庄过夜。在这里,孔万树见到了闻讯赶来的妈妈和妹妹,从此,开始了亲人骨肉的漫长分离。后来得知,母亲因为担忧、伤心过度,整日以泪洗面,竟然哭瞎了眼睛。
长途跋涉
接下去的日子里,孔万树与其他壮丁一起每天早晨天刚亮就被叫起来赶路。一路上,就是家里出来时的穿戴,衣服破了只能光着膀子,鞋子破了只能光脚走路。这样也不是办法,所以,只要稍有空隙,大家就会编织草鞋。
当时,已进入冬季,有一天下起了大雪,足有五六寸厚,因为鞋子单薄,脚肿得像熟透的西红柿一样,在排长的带领下到山上剥来棕片包裹,情况才有所好转。晚上因为实在寒冷,只能相互拥抱着取暖。
经过多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福建省浦城县,交掉药材。接着辗转进入江西省东乡县,被编入国军25军108师33团卫生队担任担架兵,开始接受有关军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之后,孔万树被分派到江西赣州服役。
当担架兵
1945年1月,孔万树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上前线,这就是后来史料所称的“湘粤赣边区作战”。
据介绍,整个战役打得非常激烈,白天由于容易暴露目标,为了避免日军战斗机轰炸,国军往往利用夜色掩护,晚间采取行动,发起攻击,胶着时的战斗甚至持续到凌晨。孔万树所在的卫生队临时救护点往往选择背向战场有山丘阻隔的场地,这样相对隐蔽安全一些。孔万树回忆,自己虽然不拿刀枪正面迎敌,但也在硝烟中拼着老命一趟趟奔跑,用担架把受伤的战友从战场上抬下来,紧急送往救治地点。在战场上,他抬过多少受伤的战友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有的肢体被打残,全身血肉模糊,他们痛苦的呻吟和扭曲的表情深深地刻在心里。“看到英勇的战友被打伤,严重的未被送往救治地点就咽了气,心里很悲伤,加深了对日本鬼子的痛恨,激发了战斗勇气,身上觉得有用不完的力气。”孔万树说到这些亲身经历的战争苦难细节,忍不住呜咽失声、老泪纵横。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孔万树也和全国人民一道,欢庆这个喜悦的日子。但军人服从就是天职,他所在的部队又被整编入国军54军198师,开赴山东战场,并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成为二等残疾,伤病痊愈后被遣送回乡。
链接:湘粤赣边区作战是指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1月至2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7、第9战区部队在湖南、广东和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对日军第6方面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日军为打通粤汉铁路(广州至武汉)南段及破坏中国空军基地,集中4个师团、两个独立旅团,在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向湘粤赣边区及海陆丰地区进攻。第7战区两个集团军、一个守备区、第9战区7个军又两个师,在赣州行辕主任顾祝同统一指挥下,阻击日军进攻。
资料记载中有这样的文字: 2月1日,日军陷始兴,3日陷南雄。第7战区以第63军奋勇抵抗,掩护主力向龙南、定南地区转移。日军续向大庾进攻,破守军第4军一部阻于梅关地区。4日,日军第27师团突破第3战区第25军第40师和第108师防线后,进至赣县西北城郊。守军第72军尾追该部日军,与第4军一部至赣县固守,同时破坏机场。5日,日军陷大庾,续向新城进攻。6日,日军陷赣县,一部东攻茅店,被守军第108师击退。
此役历时35天,日军损失达2万余人。日军虽一时打通粤汉铁路南段,破坏了赣南空军基地,但未能击溃守军主力,故不能有效地控制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