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榧翠参加省织带展演
说到织带,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有些陌生,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其实织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到各类比赛冠军金牌的绶带,小到市民生日蛋糕礼盒上的丝带,到处都有织带的身影,只不过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间手工织带越来越少,编织技艺濒临消失的境地。
安文镇墨林村68岁的郑榧翠有一手娴熟的织带技艺。在杭州举办的2014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成果展示暨首届“浙江省小城镇大文化示范样本”颁奖活动上,她的《磐安织带》获民间手工艺视觉艺术类(现场展示)金奖。
一位织带艺人
在墨林村一处有些年份的木结构住房里,记者见到了郑榧翠。她拿出了许多式样的织带:长的短的,宽的窄的,色彩或单一或丰富,图案有生肖也有文字,品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织带,让人爱不释手。“在杭州参展期间,有一市民看到摊位展示的织带,磨蹭了很长时间,一定要买几条,经不住她的纠缠,就把2条样品以每条80元的价格卖给了她。还有一些市民看了后也想买,但因带的样品数量不多,只好婉拒了。”说起这些,郑榧翠一脸的兴奋。
郑榧翠年轻时就喜欢织带,每逢农闲时节就和小姐妹们各自带着织带工具,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相互切磋织带技艺,交流经验心得,期间也免不了倾诉少女心事,憧憬美好的生活。“那段经历,真的让人回味无穷,在那个时代,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富足,但人的思想单纯,是多么值得回忆的一段好时光啊。”
几十年来,心灵手巧的郑榧翠织了多少带子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般每年数十条是有的,除了自用外,还作为赠品送给亲戚、朋友。如今,她每年还是要织一些,但主要用作布围裙的扎带。
历史源远流长
织带,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技艺,我县文化部门进行了深入发掘。根据出土文物考证,织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流传我县民间也应该已经很久远了。
过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裤带、袜带、裙带、背带、各种打包带、新娘出嫁用的铺盖带,担盘上所系各种织带,都离不开民间编织工艺,因此,民间织带在历史上曾是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清雍正年间《钦志》就有记载:“男子耕获所入,输官偿息外……其衣食全赖红女”,“妇女纺织佐衣食”。
织带为出嫁时馈赠亲友和平日生活所需,也是农家妇女的拿手好戏,因为农村女孩从小在娘家时就学习织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织带技术不断发展,品种也越来越多,花团锦簇的带子排列在一起,琳琅满目,独具匠心。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织带在农家流传甚少,出嫁所赠物品已被其他新饰品所代替。目前,会织带的妇女大都在50岁以上。
主要制作工艺
织带工具:带架(里面还有一个可伸缩的内架),长宽一般是89.5厘米×28.4厘米,带扣、刹板、织带刀、刹木。具体操作顺序是:把各种彩线用扣综起来,“综”是使带架上的彩色经线交错着上下分开以便织刀通过的装置;把综起线条套架到带架上,套架时线条要架在带架上面两根木叉的横杆下面;把刹板刹下面,刹木刹上面;按需要把彩线用织刀织带,这样各种花纹宽、窄、长短的带子就织出来了。另外,线带色彩有黑白和彩色两种,图案有花卉文字,带型有宽有窄。其中字带可分米字带、寿字带、福字带、诗句带等。
主要工艺流程:先把各颜色的彩线(丝)按所织图案要求及宽度排绕在带架上作为带的的经线,然后按要求编织纬线,织成所需的字或花等。首先把织带架拿来,然后用棉丝从带架上一圈一圈绕,绕几圈要看带的宽度来定,绕好后还要“综”起来。“综”是要用其它线来综的,织时要先织一段平板,一上一下就可以了,织到6寸左右,再织字,或者十二生肖、梅花等,要每行都挑丝的,织到最后还是一段平板,织好后把丝剪断,把织带两头结上,以免散掉。
一般平带的织法:先准备青红白三色的棉纱,然后绕线上带架,最后用带刀在线上用力按一下,让架上的线分上下两层,然后用带刀插进缝里分清两层,穿过一根线最后用竹刀拍一下,让线靠结实,这样依次进行,一条平带就织成了。复杂的花带和字带,要用刀尖挑线编织花纹。
织十二生肖带是给小孩子用的,据说能庇佑小孩长大,无克星,无冲破。字带就是看织带女人手艺好坏,可以衡量织带艺人水平的优劣和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