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贝母收获季,正是新渥镇金山村最美的时候,村庄四周满眼青山翠绿,绿得像要溢出油来。就在村边山脚,村民陈金辉的中药材规范化无硫加工厂开张了。
“现在已投入150多万元,完成厂房面积约六分之一。原计划厂房全部造好后每年加工贝母300来吨,没想到第一年就提前达到目标了。”说起做生意,眼前这位打拼了20多年的中年汉子有不少故事。
最感兴趣的还是木雕
陈金辉今年44岁,是镇里出名的种药大户,但没人想到他最感兴趣的是木雕。
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孩子又多,当哥哥姐姐都外出谋生时,爸爸妈妈希望陈金辉这个最小的孩子能留在家里,陪在身边。
但陈金辉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他说:“年轻时不出去闯一闯,这辈子就没戏了。”
1986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了段时间,陈金辉就出去学木雕讨生活了。“小时候村里搞木雕的老人多,氛围较浓,也许受此影响,我对这个十分感兴趣。”
“师傅是自己找的,原本3年的学徒期,我第二年就能给师傅打下手了。”陈金辉说得轻松,但中间没少花功夫。
白天,当师傅在雕刻时,他就在一边用心揣摩,如何布局?雕刻中要注意哪些技巧?他一一记在心里,还画下草图,晚上睡觉前再回想一遍。
毕竟那会儿工资低,跟着师傅在镇里给人家雕刻家具赚不了多少钱,出师后,他决定单干,闯到了广东等地。
在广东的时候,打拼的心酸令陈金辉记忆犹新。刚开始没有名气,接活儿难,没人会信任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每月赚的仅够饭钱。
更难过的是广东的气候很难适应,由于天气太热,经常是晚上雕刻,白天睡觉。工作环境也差,干活、睡觉都在工棚,一间棚子几十号人挤着睡。
两年下来,生物钟颠倒,精神有些恍惚,虽说一年能赚个三五万,但陈金辉选择了离开。“身体吃不消,不能为了这么点收入把革命本钱都给赔掉。”
后来,陈金辉前往温州,在一家外贸公司继续搞木雕,这一干就是8年。因为技术好、实干,他一直干到车间主任,工资最高时达每月一万多元,手底下管着30来号人。
好景不长,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木雕行业受冲击较大,行业不景气,陈金辉决定离开。他说:“虽说心爱的手艺一时中断,但这些年的打拼经历给了我韧性,今后无论干什么都会一如既往。”
别人外出打工,我回家种药材
1998年,陈金辉回到新渥。“那时老人种药材的多,种植方法传统老套,每户种几分到几亩田不等,小打小闹。年轻人种药材的很少,许多人对种药材不太看好。”
可陈金辉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人家不看好,他却觉得大有可为,决定尝试种植中药材,以贝母为主。
家里老人一开始不太支持,听说儿子要种植5000公斤贝母,父亲说:“年轻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你知不知道种贝母有多累?这么多种下去怎么管理?”
父亲说的也没错,“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贝母采收季节找不到人手帮忙,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下地干活,晚上七八点还要对鲜贝母分类加工,几周下来,别说老人吃不消,年轻人也扛不住。”陈金辉说。
可既然决心干这个了,就别说“辛苦'两字。陈金辉当年就种了2000多公斤贝母,“没想到运气出奇的好,头几年40多元一公斤的干贝母从2001年左右开始暴涨。”
第一年,陈金辉就净赚了2万元。“别看数字小,放在今天起码值20万元,现在我住的这栋小洋楼就是头几年种贝母赚的钱造的。”
贝母价格一路上涨,2003年,干贝母涨到每公斤220元。就在别人认为行情会继续好下去、纷纷扩大种植面积时,陈金辉却很淡定:我每年就种2000公斤。
果然,2004年干贝母价格暴跌到每公斤40多元。陈金辉说:“做任何事情要比别人看得远一点,学会逆向思考,价格便宜时多投入,价格高时反而要少投入。”
直到2012年,陈金辉每年种植贝母一直稳定在2000-2500公斤。尽管贝母行情潮起潮落,靠着比别人多想一点、看远一点,这些年陈金辉的生意平稳有序。
2013年,陈金辉将目光投向了远方,与人合伙在仙居县种了几十亩元胡等药材。
别人种药材,我来搞加工
当别人都在中规中矩地种植中药材时,陈金辉又有了新想法,决定搞中药材无硫加工生产基地。
他的想法确实有些超前,新渥镇搞无硫加工的有5家,现在已经启动的仅2家,陈金辉就是其中之一。
企业于2013年开始动工,目前已投入150多万元,规划占地3000平方米的厂房,现已完工500多平方米,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加工贝母300余吨。
陈金辉说:“搞无硫生产加工也是适应大环境需要,现在中药材生产加工越来越规范化,无硫生产加工是未来趋势。”
近年来,我县大力支持中药材发展,今年县里又提出打造江南药镇,种药材的人多了,种植面积扩大了,中药材无硫加工大有可为。对种植户来说,这也是一件大好事,深受药农欢迎。
陈金辉说:“拿贝母来说,传统加工从分类、清洗到晒干需十几天,万一碰上雨天,贝母容易发霉、腐烂,机器加工就方便多了,从原料到成品仅需一两天。”
目前,陈金辉的中药材无硫加工厂已开始试营业,部分烘干机已投入使用。等厂房全部完工后,这里将成为集切片车间、烘房、库房、清洗车间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无硫加工基地。
回忆今年上半年贝母采收那会儿,陈金辉历历在目:“烘房外药农排成长龙,烘房里人挤人,贝母堆成山。”药农从各处赶来,将新采收的贝母送来加工。原本计划厂房全部造好后每年加工贝母300吨,结果提前完成了。”
多元发展,再续木雕情缘
“现在虽说药材是主业,但心里对木雕还是热爱的,一段时间没碰了,心里十分想念。”陈金辉说。
2004年贝母价格暴跌那会儿收入减少,陈金辉想找点别的赚钱路子,他马上想到老本行——木雕。但这次不一样,他选的是电脑雕刻。
2007年,陈金辉购进当时我县第一台电脑雕刻机,2008年在家门口办起了工艺品雕刻厂。
陈金辉的实干劲儿在电脑雕刻上充分体现出来,“那时已经快40岁了,我文化不高,电脑对我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更别说电脑设计了,但人家能学会的我也一定能行。”
白天忙于业务管理,晚上陈金辉就把自己关在房里自学,操作出现问题,就多摸索几遍。
厂里请了30多名工人,以雕刻佛像之类工艺品为主,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效益还不错,每年光付给工人的工资就将近100万元。
同时经营药材种植基地、无硫加工厂、木雕厂,多元化发展的陈金辉挥洒自如,生意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