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铜修锁补锅补铜壶哦!”在往昔的乡村巷弄,每当听到这悠扬且带有几分亲切或沧桑的吆喝声,人们就知道是补锅补铜壶、铸铜勺锅铲、修锁配钥匙的“小铁匠”(俗称“打小铁”)来了。于是,各自回家寻找废铜烂铁,请师傅加工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我县从事这一行的艺人不多,新渥镇双槐村大芝山自然村的申屠珍银就是其中一位。
艰辛学艺
52岁的申屠珍银初中毕业,家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是排行最小的一个。有一年,申屠珍银母亲到嫁在中卢村的姐姐家玩,其时,隔壁有一户人家请一名来自永康的“打小铁”工匠铸制用具,攀谈中得知其收入不错,考虑到即将走出校门的申屠珍银要谋一份职业,就萌生了让他学这门技艺的想法。于是,就托人介绍,拜缙云一位师傅为师。
师傅共收了4名徒弟,他的“场子”在兰溪市永昌、游埠、诸葛一带,因技艺精湛,在当地小有名气。作为徒弟,百多斤的行担要抢着挑,生活艰苦,备受委屈,但为了学到真本领,这些都要忍耐。有一次,师傅安排申屠珍银到周边乡村叫卖产品,为了多挣点奖励,他一早挑担外出,结果,不知不觉就到了与建德县交界的村庄,而此时太阳已经西斜。他三步并作两步往回赶,但天还是很快暗了下来,没有手电照明,只能摸黑前行,等到赶回住地已是深夜了。
浇铸五金产品,免不了与高温接触,烧伤烫伤的状况时有发生。有一次,申屠珍银正在一户人家低头浇铸一个铜勺,哪料操作过程中不慎有铜水外流,洒到了潮湿的水泥地上。冷热相碰,只听得“噼啪”一声刺耳怪响,一大滴铜水飞溅到了头顶上,瞬间把头皮烫焦,留下了一块银元大小的疤痕,多天后才得以痊愈。而水泥地上,则被沸腾的铜水炸出了一个约10厘米大小的凹坑,真是惊险。
申屠珍银吃苦耐劳,加上聪慧好学,很得师傅赞许,认为他是所有30多名徒弟中技艺最为出色的,因而,学徒期三年满后就出师了。“学徒期每年仅能领到补贴费20元,出师后第一个月就有了120多元收入,这在当时可以买到5担米了。”他喜滋滋地花25元买了一双当时流行的“三截式”皮鞋,算是犒劳自己多年来学艺的艰辛。
走村串巷
“‘打小铁’看似不起眼,但在同期与其他行业相比收入算是高的,一般为木工的5倍左右。”初出茅庐的申屠珍银对自己的行当非常热爱。一开始,他在师傅的“地盘”做生意,后来,就慢慢拓展自己的“领地”,并在出师后半年就带了一个徒弟。这样,有了助手,干活效率就更高了,收入也有了明显增加。
申屠珍银23岁成家,此后,他离开了兰溪,回到磐安,在周边乡镇从业。由于技艺不断提高,申屠珍银每到一地,总能很快“扎根”,一些大的村庄活计接连不断,甚至要连续做一个多月。所以,每年他总是元宵节过后就外出,多的年份干11个月,一般也有9个月,仅在夏季最炎热的月份才可安心休息一段时间。
别看“打小铁”多是敲敲打打,貌似平淡,但却充满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状况。有一次,申屠珍银为一户人家铸铝勺,当对一段残留木头渣的铝勺柄进行融化时发生了意外,炸开的铝水像烟花一样四溅开来,把周围六七名围观的村民衣服都烧出了大小不一的许多孔洞。除此之外,申屠珍银还在融化子弹壳、喷雾器头等物品时碰到过炸裂的情况,还好,除损坏一些器具外,对人身都未造成严重的伤害。
“最难的是做模具,能充分体现一名艺人的技术水平。”申屠珍银介绍,做模具的泥土必取之永康特有的“湖西泥”,然后,按照特定的配方制作。一般,铜勺、锅铲类小型模具粗坯每个需要一天时间,修模一天时间,没有现成的形状尺寸,往往凭灵性、经验操作,玲珑美观、笨拙粗鄙与否就可反映一个匠人的技艺高低。
申屠珍银从业多年,先后带过六个徒弟,虽然充满艰辛,但这个行当也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今,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各自的职业。他也在老家建起了五间四层楼房,还买了面包车方便出行,生活过得闲适安逸。
好景不再
近年来,由于不锈钢、塑料制品以及铝制品等替代物的出现,盛极一时的“打小铁”行业也开始风光不在,出现了严重的萎缩。2000年以后,申屠珍银的业务量不断减少,每年仅有一、二个月外出干活,而近几年就基本停顿下来,只在有农户需要的时候才接些业务。
“看到以往日夜相伴的行担,想起多年的从业经历,我对‘打小铁’总有份舍弃不了的感情。”在四楼的一隅,申屠珍银看着两副完好的行担不无伤感地说。他拿起两把小巧精美的铜勺、锅铲对记者说,这是改进后的“小号版本”,耐用性依然,但观赏性增加,兼顾了实用、观赏的有机结合。曾有一客户先后两次加工了数十只产品拿去送给友人,很受欢迎。
“技艺在身,总有一种按捺不住想继续发挥作用的冲动。”申屠珍银希望远近群众如家里有废铜废铝,可以找出来拿到他家,他会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根据用户需要铸造坚固实用、小巧美观的壶、勺、铲等厨房炊具。这些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产品,在成为家庭主妇好帮手的同时,也可满足有怀旧情结的人们对以往那段岁月的追忆。
链接
打铁分为两种:一种叫“打大铁”,就是打制农具、刀具等大件铁器,师傅们一天到晚站在火炉旁边,挥动着大锤捶打,汗流浃背劳动着。与之相对应,铸制铜勺、锅铲、铝勺、漏勺等生活用品和修补铁(铝)锅、铜壶(罐)、脸盆、铁桶等的手艺就称为“打小铁”。这些五金工匠大多为永康人,因此就有了“五金工匠走四方,州州府府不离康”的说法。
打小铁师傅的工具往往是一只木箱,里面放置部分工具和配件。另外是一只由三个抽屉组成的扁形木箱子,两边用几条竹片加以固定,最底一层抽屉是风箱,其他两个抽屉放置小工具和小配件,最上面的抽屉背上放着一条较为粗长的四棱钢丝锉。
打小铁师傅手中握着由7片铜片组成的响片,挑着一担工具,走街串巷,随着摇动响片“踢嘭儿、踢嘭儿”的响声招徕生意。打小铁的工种多种多样,真是五花八门,甚至延伸到:钉茶盏(或钉碗)、号碗、修锁配锁、换铝锅底、修伞等。最有意思的是农民使用的扁担,往往因负力过大,扁担的中部会出现“剥翘”现象,于是就请打小铁的师傅在“剥翘”的地方用薄薄的铜片包起来,再在铜片周边钉上密密的细铜钉,便可继续使用。
由此可见,打小铁这门手艺早年还是很有市场需求的。如今,由于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有了更多选择,原先的用品破旧后也不再修修补补,打小铁这一行业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