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峰乡大岭头村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虽然头发花白,拄着拐杖,但气色颇佳,目光炯炯,她就是百岁老人徐莲球。
徐莲球现年100岁,出生于1917年,记者见到徐莲球老人时,她正端着一大碗玉米糊,吃得津津有味。
徐莲球见到记者很是开心,嘴里喃喃地说:“你们怎么这么仔细,还想着来看看我这个老太婆。”问起身体状况,徐莲球大儿子羊花生说:“我母亲100岁了,身体还是很硬朗,耳聪目明,能自己洗头、洗脚。这么多年来很少感冒生病,前两年还能带玄孙,还会在家加工裤夹,从早上一直做到下午。就是这两年心脏不太好,基本上就是在家休息了。不过,身体还是很硬朗的。”
徐莲球生有两儿两女,到目前为止,家里已有4代36口人,最大的女儿今年78岁,最小的玄孙也有5岁了。徐莲球现在由两个儿子轮流照顾,每个儿子家里住20天。老太太饭量还可以,吃得也匀称,大饭碗一平碗。“我母亲牙口很好,平时喜欢吃米饭多一点,偶尔也会吃点面和玉米糊,一日三餐都很规律,我们两兄弟照顾母亲的时候,只要母亲喜欢吃什么,就烧什么给她吃。”羊花生说。徐莲球的记忆力比一般的老年人要好,村里202个人,除去外出务工的,在村里的100多号人,徐莲球都能叫得出大人的名字,有的小孩子名字也能记住。
徐莲球的娘家是深泽乡源头村,18岁嫁到盘峰大岭头村后基本上很少外出,最远也就去过永康。徐莲球年轻的时候,正逢“大办食堂”(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生活清贫。徐莲球回忆说:“那时候,家里穷,饭都吃不饱。由于生活所迫,养不起孩子,大女儿12岁的时候就被人抱走做了童养媳。当时,粮食是由生产队统一分配的,成人二两半,小孩一两。分来的食物连小孩子都吃不饱,更不用说成年人了”。徐莲球没办法,把分来的粮食都给孩子吃,自己有的吃就吃点,没的吃就饿几顿。以前在生产队干活是记工分的,用工分换取粮食,缺粮的时候就扣工分,当时10工分等于3角7分,一天也就能挣四五工分,一年下来为了吃饱饭,工分还不够扣的。在羊花生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穷,他穿的衣服都是妈妈拿姐姐的衣服改过后给自己穿的,平时穿的鞋子多为父亲编织的草鞋。米饭一年也就过年时能吃上几顿,平时有粥和玉米糊吃就已经很不错了。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徐莲球还是带大了三个孩子。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老太太的右手指尖都是歪的、关节也特别大。她听了后平静地说:“这是以前留下的病根,当初生活艰苦,生下孩子的第二天我就得下床去洗衣服,被水浸的,现在就变成这样了。”村里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徐莲球家的生活才有了明显的起色。“现在的政府真好,我每个月可领151元的工资!”徐莲球感恩地说。
徐莲球的身体一直很硬朗,从不抽烟喝酒,生活十分有规律。70岁的时候还和大家一起去修路。徐莲球说:“那时候为了修路,天天都要去干活,有时候路做得离家里远了,就自己带两只玉米饼和咸菜、霉干菜去吃,离家近了就回家吃。去修路的工资,多的时候3元一天,少的时候2元一天。”
平时,徐莲球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羊花生说:“母亲是一个温柔善良、脾气温和的人,从小到大,都没有骂过我们。在村里,母亲的人缘也很好,从来不会为了一点琐事与村民吵架。”徐莲球还是村里唯一的“喜娘”,大岭头村25岁到60岁的人都是徐莲球接生的。所以村里面很多人见到徐莲球,都会亲切地叫一声“徐奶奶”,大家平时出门回来也会带点东西给老太太吃。
采访结束时刚好是吃中饭的时间,老太太叫儿子去为我们准备午饭。当听说中饭定过时,老太太说:“媳妇去采茶了,本来中饭应在我家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