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如今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做个豆腐,有那么辛苦?6月13日,记者在大盘镇王庄村无意间碰到应嫦琴在磨豆腐。
应嫦琴今年63岁,已经有近40年的磨豆腐经验。这几天,天气晴好,应嫦琴把晒好的黄豆拿出来用水浸泡,准备磨豆腐,“天蒙蒙亮我就起床了,泡黄豆、洗石磨······,等准备工作做好都已经快上午10点了,磨豆腐的辛苦,现在的年轻人自然想不到。”应嫦琴说。
磨豆腐讲究每项细节,首先要保证豆腐嫩而不散,黄豆和水的比例要均匀,水太多了,磨出的豆浆就稀薄;水少了,又太粘稠。另外,拉磨的步子要稳定,要眼到、心到、手到,慢一点,流程就乱了,豆浆容易磨“坏”。
当天,应嫦琴大概磨了10斤黄豆,到下午3点左右才磨好。应嫦琴将磨好的豆浆趁热倒入大锅中烧煮,“一开始煮时,火头要猛,快要煮沸时,火头要小,不然豆浆一下子就会溢出锅外。”
大概煮了半小时左右,锅里豆浆开始沸腾翻滚。应嫦琴说:“先别着急出锅,继续加热,等锅里白色泡沫消失了才能出锅。”
大概又过了5分钟左右,锅里白色泡沫消失,应嫦琴将豆浆舀到一个大缸里,准备做豆腐,等所有豆浆煮好,已经快下午5点了,“还没结束,下面到了最关键一环:点盐卤做豆腐。”应嫦琴说。
一大缸热气腾腾的豆浆,只要点一小碗盐卤水,就会立即结成块,变成白花花的豆腐脑。
点好盐卤后,等豆浆变成豆腐脑,就把豆腐脑舀出注入一个个垫着粗纱布的正方形框子里,再将纱布包上,盖好木板,耐心等一段时间,揭开纱布,就成了大家爱吃的嫩豆腐。“磨豆腐是个精细活儿,容不得马虎,很花费精力,但磨出的豆腐绝对比机器打出来的香。”应嫦琴笑了笑。
应嫦琴家这口石磨是奶奶留传下来的,已经陪伴了她63年,这口石磨承载了她太多儿时记忆。“奶奶用这口石磨磨过豆腐,妈妈也用这口石磨磨过豆腐,出嫁时又成了我的嫁妆。”应嫦琴十分感慨,她很想把它一代代传下去,可现在磨豆腐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
应嫦琴说:“村里也就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会磨豆腐,等那天身体动不了,这门技术也就失传了,真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