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镇台口村位于县城入城口,处于东磐交界地段。近日,本报记者用无人机拍摄该村全貌(如图),惊奇地发现该村有三处地形酷似鲇鱼。台口村在当地一直被称为鲇鲐口,因村庄所在位置像一只鲇鱼的嘴而出名。村民戏说,台口就像一条鲇鱼,守护着县城。
近日,记者寻访当地村民,了解到很多与鲇鱼有关的故事。
鲇鲐口的来历
今年86岁的陈银昌介绍,小时候听到的故事是这样说的:鲇鲐口以鱼出名,两条鲇鱼往安文方向游,一条游到了天台,一条被泥鳅穿住了鱼鳃,游不动了,就停留在台口了。台口村的形状就像鲇鱼的头,加上原来村庄上下两边有两条木桥,像鲇鱼的须。目前,在村庄的西南边,有座酷似泥鳅的小山,就在“鲇鱼”头部旁边。早的时候,村庄上下两边有两个水碓,像鱼鳃。以前发洪水的时候,洪水经过上面的水碓时,就会通过暗河涌向下面的水碓,因此,村口前面大弯处还没有浑水,下面的水碓处已经有浑水出现了,因为暗河是直的,主河道则是一个大弯。
据村委主任陈银辉介绍,台口村有560多年历史,早期该村称为山麓一村。前清时期,有一官员经过,看到这个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村庄三面环水,村内前部地势平坦,往后逐步抬高,极像鲇鱼头部的上下鱼唇;村庄上下部各有一丛竹林,像鱼翅,整个村就像鲇鱼的嘴巴;村庄上下河段有两处用长木头搭起的桥梁,似鲇鱼的须。经过考察,他把该村命名为鲇鲐口。后来村里人丁逐渐兴旺,长木头的桥梁也换成木板桥,村名“鲇鲐口”逐渐改成了“台口”。
此外,村里部分老人把公路边、文溪东岸那里的居住地称为小鲇鱼。从航拍的角度看,确实像鲇鱼,有关它的传说难觅踪影。从航拍照片看,该村上游被称为下了畈的地块也酷似鲇鱼。
鱼尾上的“大脚印”
在“鲇鱼”尾部的平头山上(当地人又叫叉瓦岗),地势平坦,有块裸露的大岩石,上有一个深60厘米的浅坑,从高处看下来,像是一个大脚印镶嵌在岩石上。
据陈银辉介绍,整个“大脚印”所在的岩石完全裸露在外,边上没有山峰,也没有可以形成水滴的地势,大岩石存在了不知多少年,不可能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天然“脚印”的脚后跟好像用力后蹬了一下,印痕很深,“脚”的纹理清晰可见。听村里老一辈人传说,那儿是仙人常去玩的地方,这个“脚印”就是神仙留下的。
脚印周围还有大小不一的洞,最大的可以伸进一个拳头,最小的与一元硬币差不多大小,其中最大的洞终年有水。曾经有村里人把这个洞里面的泥土淘尽,伸进一只手臂测试深度,整个大洞刚好够一只手臂长度,大约深70厘米左右。大洞长相奇特,呈上宽中窄下宽形状。村里老一辈人说,这些都是“仙人留下来的遗迹”。
在离“大脚印”不远处,有一个刚好可以容纳一个成人的石洞。村里人说,这个石洞也是仙人留下来的,有着莫名的魔力。上世纪30年代,村里有个人因为某些事跑到了山洞,村民找遍了周边所有的地方找不到人,最后在山洞找到了他,找到他时,他正坐在山洞里,整个人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姜太公钓鱼”
在台口村外,即目前污水治理厂后面的山上,有一块七八米高的大岩石凸起在山梁上。陈银辉说,大岩石上方没有山,不可能是从山上滚落下来,岩石底部没有与地下岩石连在一起,看上去不像是因山体运动被挤压出来的。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介绍,在大岩石旁边,早些年还斜长着一颗松树,像一根鱼竿,整个大岩石从远处看就像一个人拿着鱼竿正在钓鱼。山沟下是平坦的农田,农田中间有块突出的岩石,活像被钓出水面的鱼。
陈银昌老人说:“听上一辈人讲,当时有两条鲇鱼游到台口,在鲇鱼后面跟着一群游鱼,鲇鱼留下来后,这群鱼也跟着留了下来,化成了一片田地,正好与大岩石形成了姜太公钓鱼的样子。早年那里的田像一条鱼,田中间的山丘、旁边的地块也像一条鱼,总共有三条游鱼。”现在山岗下的地块已经建成污水处理厂,大岩石旁边的松树在当年“大炼钢铁”时被砍掉当柴烧了,整个“姜太公钓鱼”只剩下一个“姜太公”——那块光秃秃的大岩石还立在原处。
一树连两岸
在台口村村口的文溪两岸,东西各有一棵大樟树,早年文溪中间有一棵巨大的枸树,它的枝条连接着两棵樟树,非常漂亮。陈银昌老人说:“据父辈们说,那棵枸树非常大,树冠连着两边的河岸。这棵树长年受到河水冲刷,大约1922年时,一场洪灾导致大树被毁,只留下树桩。1942年,树桩被冲到下游,即目前加油站的地方。那时候我很小,但已经知道这事,大家都到那里,把树桩劈开当柴烧,这个树桩真的很大。”
溪两边的樟树,树冠高大开阔,尤其西岸那棵树枝垂落在人行道上方,因影响交通,部分树枝已被截断。10多年前,东岸的樟树里长有一棵“皇树”(当地人的称呼)。在安文方言中,樟树被念成“将树”,因此,村民把这一树中长树的景观称为“将保皇”。后来,中间的“皇树”枯死。村民说:“早年,这个故事还在报纸上登过。”
文溪石牛
据史料记载,安文有“四奇八景”,四奇为石牛、石珠、石龟、石印,其中石牛就处于台口村上游洪滩处。曾有诗人瘦竹为其作诗《婺东逸响》:“清晨爱耕田,薄暮犹未已;主人不知疲,鞭策无泞咎。今喜浴中流,倏然脱耒耜;头角忽埋藏,变为石磈礌;遂与世间隔,农事永无累。”
陈银昌说,台口村上游文溪里有一块很大的岩石,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只石牛卧在溪中。传说,神仙朱相公赶着牛准备到方岩,到达台口地段时,恰好听到公鸡啼叫,看天色将明,因急着赶路,匆忙中把两头水牛遗落在此,一头大的,一头小的,留下来的水牛后来化为石牛。现在溪中有两头石牛,一头大,一头小,大的整个露出水面,小的半露半隐。“四奇”中的石牛就是指大的那块石头。
“鲇鱼”展新姿
台口村新农村建设已逐步展开,据陈银辉介绍,该村新农村规划已于去年完成,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防洪堤已经完工。“当初设计防洪堤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美感效果,只是顺着河道走势而建,想不到完工后,整个工程更加凸显了鲇鱼鱼唇的风貌。”陈银辉说,新建的防洪堤更像鲇鱼鱼唇,鱼唇两侧的“口鳃”区域也凹进去了,为此,村里打算在这两处各安放两具石磨,现在已经收集到石磨,到时每处重叠安置大小两具,远看就像两只鱼眼睛。
为了保存旧时村貌资料,近几年,村里组织开展了村貌拍摄,作为影像资料保存。同时,陈银辉到处收集古旧的村景照片。“早先木桥的照片已经收集到了,其中一张照片是花500元买来的,有的是摄影爱好者无偿提供的。新农村改造完成后,台口村将是一番新的景象。”对于未来,陈银辉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