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公园效果展示
1928年1月中旬的一个清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把火、光、热一起带到人间,缙云县壶镇前路小学天井的腊梅树迎着寒风、沐浴着朝阳昂首怒放。在这里,由吕传德和赵汝池介绍,卢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黄余田有了第一颗革命种子。
此后,老一辈革命先烈在此生活、战斗,留下了催人奋进的“铁军精神”。数十年过去了,当年播下的革命种子已在磐安大地生根发芽,结出了硕果,如今“红色旅游”给仁川这片当年的根据地带来了新的生机。
我县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1928年春,卢湛在方山小学谋得教员职业,又介绍赵汝池在该校代课,将吕传德安排在离方山不远的荣坑口小学当教员。卢湛以教书为掩护,借走亲访友为名,送阅《向导》、《红叶》等进步刊物联络劳苦大众,结识有志之士。
1928年6月28日深夜,狂风呼啸,大雨倾盆,黄余田的杨氏宗祠厅堂内,松明灯熠熠发光,32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手握铁拳站在厅正中鲜红的党旗下,热血沸腾。他们在卢堪的领誓下,宣读了誓言:“坚守机密、服从组织、牺牲个人、努力革命、永不叛党”。铿锵有力的誓言穿破夜空。宣誓后大家把誓词烧成灰,拌进黄酒中,每人一口,表示誓死同心、革命到底!这是在我县举行的第一次入党宣誓。
卢湛先后担任中共缙云县黄余田区委书记、中共缙云县委委员、中共缙云县委书记兼浙西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支队政委等职。
当年长期战斗在仁川的“红挺一纵”来源于叶挺将军的独立团,而后又融入到新四军,其军歌即为“铁军之歌”。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的率领下,于1935年2月进入浙江长期活动,意在蒋家后院建立革命游击根据地,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长征。同年10月,“红挺一纵”由王屏、杨金山、张文碧带领,来到了浙东大盘山区。
1935年10月20日,仁川胡庄村进行了一场打土豪战斗。当天,财主曹长禄娶老婆,当地的土豪劣绅全都在此。红军一到,先找乡、保长,恰好问到保长胡世恩,他以为是“国军”到来,便作自我介绍,话音未落,就被捆了起来。乡长胡世周一见,拔腿就跑,被红军战士当场击毙。胡庄村的老百姓见“红挺一纵”战士对老百姓十分亲热,帮助挑水、扫地,还把财主和乡、保长家的粮食、棉布统统拿出来分给贫苦群众,确认这是支帮助穷人的好队伍。
1936年,在仁川月岭村,杨金山带领的红挺一纵部分战士遭到壶镇国民党驻军和黄余田保卫团包围。杨金山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长眠于玉环岭头。
“红色场馆”建设如火如荼
仁川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西峰山革命烈士纪念陵园、杨氏宗祠、月岭川等都是与革命有关的红色场馆。
仁川镇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红色场馆”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完成红色旅游开发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投资1200多万元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公园、烈士陵园及红挺一纵纪念馆主体工程;完成省文物保护单位、县内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地——杨氏宗祠修缮工程。已启动的项目有红旅广场、卢湛文化广场、纪念馆广场等,位于西峰山脚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我县仅有的两个革命纪念陵园之一的西峰山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就坐落在仁川镇西峰山上,该陵园始建于1989年,由烈士墓、墓坛和祭奠广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为342平方米。墓碑高2.5米、宽0.8米,中间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座呈梯形,平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重叠而成。1990年,该园陵被确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政府、学校、组织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祭奠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2014年底,仁川镇党委政府对该陵园进行修缮,2015年6月修缮完成,修缮后的西峰山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仁川镇政府共投入200余万元。
据了解,2013年4月,仁川镇领导到镇政府附近的西峰山上进行工作调研,看似荒芜的山坡有一条蜿蜒小路,路两旁杂草丛生,台阶的轮廓也不清晰。拾级而上,在小路的尽头依稀看见三、四处零零散散的烈士墓,烈士墓上已布满青苔,墓旁的杂草疯长,甚至遮挡住了烈士墓上墓志铭,心里触动很大。想起那个烽火年代、战争岁月,这些英雄们为了保卫祖国前赴后继,英勇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如今孤苦伶仃地长眠在这个小山坡上,该镇决定要为烈士们做点什么。
随后,仁川镇结合当时形势及仁川发展实际进行了深入探讨,经过反复酝酿及镇班子扩大会议集体研究,最后确定将红色旅游作为仁川镇的重大发展战略来抓,为红色旅游发展奠定了基调;同时,开展了仁川地区的红军历史、文物资料和周边各地区文献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让现代人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历史,从中感悟革命精神,让这种铁军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青山有幸埋忠骨。西峰山上,长眠着红挺一纵司令员王屏、政委杨金山,还有卢盘球、杨兆森等20余名革命烈士,他们在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剿匪战斗、抗美援朝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杨宅村的杨良福多次来到烈士陵园。每次来到烈士陵园,他都会轻轻地拂去墓碑上的尘土,把被风吹落的花放回墓碑上。他还会对来到烈士陵园的晚辈,讲述那些烽火年代的故事。
杨氏宗祠位于仁川镇好溪河畔的仁川中心小学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保单位。仁川镇中心小学校长杨芳告诉记者:“红色历史我们要传承,红色精神我们要学习。我校一定会利用校内的历史遗迹,开展好革命教育工作”。
据史料记载,杨氏宗祠建于1632年,距今385年。杨氏宗祠整体呈长方形,坐北朝南,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已拆),第一天井、前厅、第二天井及两边厢房、后厅。宗祠屋顶为硬山顶,檩椽之上使用望砖,盖以阴阳合瓦,檐口有瓦当、滴水,天井铺设鹅卵石图案。整座建筑不结蛛丝网迹,让人啧啧称奇。著名的四知堂就位于杨氏宗祠内。杨震“四知却金”的故事,流芳千古。杨萃以祖上的“四知”精神要求后代将“四知”精神“挂于堂、点于灯、铭于心”,于是杨氏宗祠“四知堂”诞生了。杨氏宗祠目前为市、县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红旅小镇”蓬勃发展
仁川镇依托省政府命名的革命老区、县内红色政权“活化石”的资源优势,把红色旅游作为“第一产业”来打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红旅小镇”的目标,深化完善了“红旅仁川”建设方案。今后,仁川镇将以小城镇综合整治为契机,打造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主题突出、宜居宜业的“红旅小镇”新形象。
去年11月,仁川镇党委政府联合团县委共同举办了“重走红军路、会师青梅尖”毅行励志节活动,吸引600多人参加。在活动过程中突然下起了雨,仁川镇紧急联系有关部门调集雨衣、熬煮姜汤,同时调用车辆为雨中滑倒受伤的“战士”提供补给和休息场所,为活动做好应急保障工作。“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从两条不同路线分别行进,全程约15公里,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最终在海拔1314米的我县第一高峰——青梅尖胜利会师。红色旅游正在这里兴起。
今后仁川镇将点面结合,全面做好“城旅”结合文章。对集镇红线范围的“四村一区”(杨宅、黄余田、柳坡、赤岩前、高下小区)进行整体设计。结合好溪、百杖潭、青梅尖、革命老区,提出“山水人文、红色经典”规划设计理念;结合润川公园、十二生肖主题公园等旅游场所打造沿好溪红色旅游产业带。2017年,党委政府将投资2500万元开展润川街整修、入镇景观节点、风情街提升改造、农贸市场改建、红色广场建设、好溪景观带提升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仁川镇旅游接待水平。
仁川镇还将里应外合,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把红色元素贯穿到小城镇综合整治全过程,把仁川镇打造成“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接待中心和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有效挖掘“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崇德文化、廉政文化”内涵,建设一批红色景观节点、红色文化长廊、红色古道古桥;编写一批红色人文故事;开展一批“红道毅行、非遗道情、方山炼火、仁川罗汉”等民间文化活动。
仁川镇正以红色文化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各红色场馆为载体,沿溪、沿路、沿山构筑起仁川镇红色旅游的整体蓝图。
翻新后的烈士墓
红色旅游主题浮雕
红色旅游主题雕塑
四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