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乒乓球大赛是一种乐趣。因为强强相遇,好球迭起。比赛要凭实力,但在顶尖高手面前,有时就是比心理、比经验,因此大赛时常会发生“曝冷门”的现象,从而增加了结果的未知数,增添了比赛的可观性。
梅雨期,难得有阳光。上月十八日中午,我们一边吃着猪角炖萝卜皮土豆,一边看着国际乒联日本公开赛。电视上正在直播男子单打半决赛——中国马龙与许昕的对决。我为球员顽强的拼劲叫好,更感受到“华山论剑”的气氛。
马龙,“十年磨一剑”,代表着当今中国乒坛“龙的精神”。今年6月初,他获得了德国“世界锦标赛”的男单冠军,成了“大满冠”得主。当天的“公开赛”又获得了男单冠军。
在马龙与樊振东的男单决赛中,两人像魔术师一样掌控着球,尤其是远台对拉,动作潇洒流畅,如大鹏展翅。其中有一个球,樊振东“摆短”至反手位,马龙没有采取一般的轻拉,而是强行侧身攻,真是艺高人胆大,最终以4:1获得冠军。
在男单半决赛时,马龙与许昕对阵。许昕,代表了当今世界直拍的顶尖水平,在前四局,两人难分上下,打成2-2;决胜局许昕打出自己的水平,虽没能打入决赛,却让我想起了他在德国“世锦赛”上,与小将林高远的那场比赛,在决胜局第七局以5:10落后的情况下,许昕逆转7分,硬生生把比分改写成12:10,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而林高远,是第二个入围“世锦赛”的选手,实力可见一斑,前六局他与许昕打成3-3,怎么在关键时刻再得一分都那么难呢?偏偏这个“坎”把林高远挡在了胜利之门外。
而此前,许昕也经历了“过坎”的痛苦。2016年里约奥运会,许昕重压之下,输给水谷隼,后者忘情庆祝,特意在刘国梁面前摔拍子,许昕觉得很内疚。2017年亚锦赛,希望给自己正名的许昕,又输给了日本选手。许昕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走下坡路了?他总结经验教训,沉心训练,终于在德国“世锦赛”与林高远的比赛中,一分一分地追,来了大逆袭,越过了自己的“心坎”。
这就是体育比赛,输赢难料。有时赛场上火力迸发,运动员面前会出现过不去的“坎”,如压力太大,内心变化,情绪不稳定,不自信。我想林高远就是心急,手硬,没能越过“心态调适”的坎。
记得德国“世锦赛”的男单决赛,也是马龙对樊振东,在第七局的决胜局,樊振东在9:7领先的情况下,却以2分之差失掉了一步之遥的冠军。赛后记者采访时,樊振东眼里隐含着泪水。比赛是残酷的,就看谁在关键时刻,能运用技术、心理等因素,化“坎”为夷。
还有本届公开赛的女单决赛,16岁的中国小将孙颖莎,对阵23岁的陈梦。孙颖莎,一头短发,粗看像男孩,显得很有拼劲。孙颖莎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在先落后三局的情况下,她敢于释放自己,成为本届大赛的一匹“黑马”。在决胜局第七局,两人攻防相持,像编了程序的机器打球一样。但陈梦看上去显得不自信,最后以8:11的弱小差异,与女单冠军失之交臂。凭实力,陈梦应在孙颖莎之上,陈梦还是没能过“压力太大”之坎。
运动员比赛会遇到“坎”,人生也会遇到“坎”。
比赛的“坎”虽然短暂,但会在一段时间里影响球员和国家队的声誉,甚至是国家荣誉。而人生的“坎”可能是艰难险阻,困境重重;可能是外部环境变化,引发内心不安,无法适应;可能是内心羁绊,作茧自缚。
“坎”从字形上看就是“欠土”。《序卦传》里有:“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丽者离也,故受之以离。”丽,是附丽的意思;离是附着、离开的意思。告诉我们,遇到坎时,要寻找附着的东西,填平沟壑,并离坎而去。
因此,无论运动员,还是我们普通人,在“坎”的面前,都要冷静分析,积极应对,夯实基础,调整心态,提高涵养素质,超越内心之“坎”。
回想马龙比赛时的那份自信、专注,有坎也能自我化解,像冥冥之中的引力,坚定地走向世界乒坛之巅。品味着乒乓球大赛的浓郁之香,伴随着萝卜皮的微甜香味,我感觉梅雨期的阳光更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