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位于磐安县双峰乡皂坑村的山之舟生态农业基地里,业主包金亮每天一早就观察竹荪菌种的发育情况。今年他刚试种了5万多公斤竹荪,现在是生长的关键阶段。早的一批已种下一个多月,估计再过一个半月就可采收。
该基地种有杏鲍菇、香菇、平菇和竹荪等食用菌,而且全部采用环保、循环模式。即将农民丢弃田间地头的玉米芯、秸秆、桑枝条以及木制品边角料等回收,用作杏鲍菇的培养基,杏鲍菇出完菇后的废渣给香菇当底料,香菇收完剩下的废菌棒给平菇当基础料,平菇长完的废物充当竹荪的培养基,竹荪采完后的废料就成了有机肥用于还田。整个基地一年回收玉米芯、秸秆、桑枝条等废弃物7.2万公斤,采用立体栽培模式,亩产效益增加10倍。
传统种菇需要消耗大量木材。磐安县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废料和木制品下脚料,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推广“茭白—大球盖菇”“桑枝—杏鲍菇”“食用菌废菌料再利用种菇”“药—菇”“菜—菇”“果树套种食用菌”等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先后建成县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8个。同时,推行架层立体栽培模式,亩均种植量比常规高出2~3倍。目前,全县已建成玉山富盛、山香菇业、尖山康宇等11个规模种菇基地,年种植量2500多万袋,占全县总量的66%。集约化种植有效破解了土地瓶颈制约,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益和土地利用率。
废物回收利用在磐安养殖业也很普遍。从2009年开始,该县对畜牧业,特别是养猪场都要求增建沼气工程,对排泄物进行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生态化治理。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气成了周边农户的清洁能源,沼液则排到附近的山林或提供给旁边的农庄作有机肥,实现多赢。
双溪乡金桃玉家庭农场就采用猪、沼、果的模式种植,为园里的葡萄施用沼液。这样不仅葡萄品质得到提升,还省下农场里50亩葡萄所需的100余吨有机肥,仅肥料支出一项就可以节省5万余元。目前该县共建有46个沼气工程,总池容6110立方米,可产气55万立方米,按2元每立方米算,年新增能源效益110万元。
变废为宝还成了不少农民的自觉行动。冷水镇潘潭村村民卢伟方花了四年时间,研制成功一种设备,把锯末、玉米秆、菌棒、桑枝条等废弃物转化成可用于烧烤、除甲醛、防潮、冰箱防臭用的成品炭。此项技术,被列入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该项目年生产能力840吨,可以减少废弃物4000吨,创造产值280万元、利润近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