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据说她在溪边浣纱,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鱼儿见了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都羞得沉入水底,成语“沉鱼落雁”中的“沉鱼”,就是形容她的美丽,可见她的确是个美人。
五月的一天,我与朋友来到了诸暨的“西施故里”。
西施故里就在诸暨市城南苎萝山下、浣纱江畔,它是五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正门进入西施故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右侧的“西施殿”。
西施殿,曾名“浣纱庙”“西子祠”。唐朝开成年间,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唐朝咸通年间,女诗人鱼玄机又以《浣纱庙》为题作诗,可见早在唐朝已有西施殿。此后明、清、民国时期,西施殿屡建屡废。现在的西施殿是诸暨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重建的,由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组成。2001年,市政府又对西施殿作了扩建,面积比原来大了四倍,达20000多平方米。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多件古建筑木石构件,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经过民间匠人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不但丰富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而且使它具有了鲜明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施殿两庑又配筑南厅、北阁,正厅中建有銮阁,内供西施塑像,红顏秀目,玉佩金环,手捧如意,雍容华贵。
出了西施殿,沿着石阶,步行来到苎萝山。苎萝山又叫罗山,因盛产苎麻而得名,山不高,却因西施的出生而成为古越名山。山顶建有苎萝亭,说是亭,却像塔,不高,只有三层,可沿楼梯上去,浣纱江对岸的风景可一览无遗。亭中石碑刻有唐代诗人李白的《西施》诗一首:“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赞美了西施的美貌从古到今无人能比,令清艳的荷花都愧羞不如。出苎萝殿,匆匆浏览了响屐廊、琴台、荷花池,荷花池中塑有西施的白玉像,故西施又被人们称为“荷花神女”。
面对西施塑像,我感慨万千,不觉陷入沉思。西施原名夷光,战国时代越国人,因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的父亲砍柴卖柴,母亲浣纱,西施也常在河边浣纱,所以说其实她也是一个贫苦百姓家的女儿。如果不是因为吴越战争,她可能就像多数少女一样,选一个如意郎君嫁了,平平安安、默默无闻过完一生。可是命运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不得她选择自己的幸福生活。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做了俘虏,越国大夫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吴国做奴隶。三年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准备报仇雪耻。勾践采用范蠡所献美人计,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凭她倾国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将夫差迷得神魂颠倒,春秋宿姑苏台,冬夏宿馆娃宫,整天与西施玩花赏月,鸣琴赋诗,日日深宫醉不醒,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在西施的内应下,勾践终于灭了吴国,恢复了国土。朋友开玩笑说:“西施是中国最早的女间谍。”我不敢苟同,因为西施所处的地位,她无法选择和逃避,她作为一个牺牲品,作为一个弱女子,只有被羞辱的份,虽然在灭吴的过程中,她确实也肩负着让吴王夫差荒淫腐败沉溺色欲与刺探吴国政治军事机密的光荣使命。由于西施在灭吴中的作用,所以在历代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和戏剧中,都把西施作为爱国爱民、勤劳朴实、美丽动人的古代妇女形象广为传颂。
西施的优美传说在民间世代流传不衰,特别是她最终的结局也有多种说法。一说吴亡后,越王把西施沉入江里去了。《修文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唐代诗人皮日休在《馆娃宫怀古》诗:“响屐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都说明西施被沉于水。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跟随范蠡归隐于五湖。《越绝书》有这样的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诗人杜牧在所作的《杜娘诗》中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皆隐五湖的美满姻缘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愿西施有一个完美的归宿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施最后爱上了吴王,在吴王死后追随他而去。
但我情愿相信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而去。我想要是西施迟生2500年多好,这样的话,她就可以远离战争,无忧无虑地和同村的女伴们在溪边浣纱,在湖里采藕,在池边跳舞,和心爱的人谈情说爱,和父母说说心里话。这该有多好!
西施,我相信你会有这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