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新闻网
浙新办[2006]51号 浙ICP备07000304号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在线投稿
首 页|新闻中心|专题报道|民声在线|磐安视频|磐安旅游|理论园地|海螺评论|大盘山文学|生活频道|政务公告|磐安摄影|浙江网联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古老技艺“带带”相传
www.panews.cn 磐安新闻网 来源: 2018-07-11 21:35

一根织带一段故事
古老技艺“带带”相传

  工匠名片:马菊芳,新渥街道仰头村人,从事织带传承工作,在仰头村农家三合院出资建立了马奶奶织带女红体验馆,在学校培养了一批织带传承人,将织带文化与磐安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获金华市“八婺工匠”、“优秀女匠”称号,县2015年织带大比武金奖。

  “吱呀呀,吱呀呀。”从新渥街道仰头村村口浓密的绿荫下穿过,沿着古老的青石板路深入古村,就能看见一位坐在三合院院子里认真织带的女人,她身着土布衣裳,似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人眼前一亮。
  她叫马菊芳,今年51岁,是县级非遗织带传承人。
  马菊芳出生在仰头村,是土生土长的磐安人,她的母亲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妇女,能做一手精细的手工活。马菊芳深受母亲的影响,十八九岁时便开始学习织带技艺。
  过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裤带、袜带、裙带、背带、各种打包带、新娘出嫁用的铺盖带,担盘上所系各种织带,都离不开民间编织工艺,因此,民间织带在历史上曾是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清雍正年间《钦志》就有记载:“男子耕获所入,输官偿息外,其衣食全赖红女”、“妇女纺织佐衣食”。织带为出嫁时馈赠亲友和平日生活所需,也是农家妇女的拿手好戏,因为农村女孩从小在娘家时就学习织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织带技术不断发展,品种也越来越多,花团锦簇的带子排列在一起,琳琅满目,独具匠心。少年时代的马菊芳学习织带很有天赋,她不仅速度快,而且早早掌握多种织法。她说:“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动脑筋,除了学习一些日常的图案编制外,还会自己进行创作,看到自己心里想的图案呈现在织带上,别提有多高兴。”她织出来的织带手法老到、图样精美,她把自己织好的织带拿到市场上去卖,颇受顾客青睐。马菊芳的一双巧手不仅贴补了家用,而且在朋友圈子里获得一致好评。
  斗转星移,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织带在农家流传甚少,出嫁所赠物品已被其它新饰品代替,渐渐淡出记忆,学习织带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会织带的妇女大多在50岁以上,这种传承千年的技艺正“亮起红灯”。

  马菊芳出嫁后忙于生计,织带架上渐渐落了灰。2015年,马菊芳当了奶奶,农村里喜欢用手工织带给孩子捆腰,她重新拿出了压在箱底的织带给孙女用,并拍照发在了微信朋友圈。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织带在朋友圈里引起阵阵热议,大家纷纷点赞。一条织带唤起了老一辈的记忆,也引起了年轻一辈的兴趣。“我当时就决定,我要重拾织带技艺,这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乡愁。”马菊芳说。
  很快,马菊芳仓库里的织带架“重见光明”,虽然多年没有上手,但年轻时候熟能生巧的功夫早就铭记于心。在许多个夜晚,马菊芳都辗转难眠,她激动于重拾了儿时的技艺,但也担忧织带技艺后继无人,仅凭一己之力难以让这项技艺重新“活”起来。
  早年前,深泽一带是磐安织带盛行的区域,马菊芳想:“织带技艺传承悠久、源远流长,我从来不敢说自己的手艺是最好的,实际上,真正的高手多是那些编织织带一辈子的老人们。”马菊芳告诉记者。第二天一早,马菊芳到村里各个年长的阿婆家里询问,一圈问下来,她搜罗到二十多个会织带而且还有能力继续织带的阿婆。
  仰头村村民马杏花今年73岁,老人平时靠干农活为生,听见年轻时学的织带功夫又能派上用场,而且织的带子还能卖钱时,她高兴地连夜找出了积灰的织架擦了又擦。一开始,马菊芳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她自费买织线,无偿提供给“织娘”,村里的老人们都很开心,“听说没,村里的马菊芳要出材料让我们织带,听说还会给工钱哩。”后来,只要能通过她审核的织带,她都花钱买过来。村里又开始沸腾了,只要会织带的妇女,都开始翻箱倒柜找织架。如今,马菊芳已经打开了一定的销路,只要有订单,她就会交给村里的“织娘”。马杏花虽然年纪大了,但眼不花耳不聋手脚麻利,“织带都快成为我的主要收入来源了,谁能想到,现在还能靠织带赚钱。”马杏花咧着嘴笑。

  “织带编织的时候,要经过选线、纺线、绕线、固线、编织等几道程序,这项古老的技艺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要口授心传手教才能掌握。”马菊芳说。织带前先把各颜色的彩线(丝)按所织图案要求及宽度排绕在织架上作为经线,然后按要求编织纬线,织成所需的字或花等。“有些人不理解,但织带是我的爱好,看到它渐渐‘活’起来,我由衷地高兴,有些事情一定得坚持,尤其是传统。”马菊芳说。
  看到村里的“织娘们”在家门前织得津津有味,马菊芳决定,“我要想方设法把这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2015年,她发动了仰头村村民开展手工织带技艺培训,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由掌握织带技艺的村民指导其他村民进行学习。她与有培训职责的部门积极联系,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为了进一步传承织带技艺,马菊芳在仰头村成立了马奶奶织带传承基地,专门从事传统手工织带的编织和培训。每逢周末,马奶奶织带传承基地免费对外开放。2016年仰头村举办民俗文化节之际吸引了多方游客来体验织带,越来越多慕名到仰头村体验、欣赏的游客开始了解织带技艺。

  为了让这项传统非遗更好地走出去,马菊芳带着织带技艺先后参加过金华市非遗市集展演、义乌博览会、横店圆明新园展示、金华市文化遗产日展演等。每到一处,她都把各种款式的织带整齐罗列摆放,力求把最细微的美展示给观众。有客人来的时候,她一遍遍讲解织带的相关讯息,没有客人的时候,她认真地坐在织架前,沉浸在五彩缤纷织线的小世界里。“年纪稍大一点的人看到织带都会驻足,因为织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少年时代的回忆,是一种乡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关于织带的故事,我想做的是把技艺和情感结合起来的产品。”马菊芳说。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马菊芳和她的织带团队带着这项传统技艺走进了校园。深泽小学每周二下午都有一节织带课,马菊芳设计了一本适合孩子学习织带的教材。深泽小学六二班张露同学跟着马菊芳学习织带有一年时间了,她在马菊芳的指导下,完成了一条梅花织带。她说:“一根根独立的线在我手里变成一条精美的织带,真是太神奇了。我希望马老师可以教我更多的织法,只要我有时间,我就会去学。虽然这个手艺以后也不一定会有用,但至少我会,我以后可以教别人呀。”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马菊芳也跟上形势、拓宽思路,通过博览会、电视、微信平台等方式宣传普及传统织带技艺。将传统文化融入新的精神,马菊芳创作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踏遍青山人末老,这里风景独好》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这两天,她正忙着将新时代、新指南、新战略、新作为这“四新”织到织带上。马菊芳还摸索着将织带工艺与磐安旅游开发相结合,将织带融入茶艺、摄影、民宿设计中,增加织带的实用性,让即有观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和实用性的非遗织带成为旅游产品。

  每当夜阑人静之时,灯火阑珊的古村里,马菊芳埋首于老旧的木头织带架,彼时彼刻,她的思绪是已飞到大城市的非遗展示台上,还是驰骋在乡间的自然美景中?手工织带一直存在于马菊芳的生活中,或许对织物的敏感早已融入了她的血液中,借助面料的质感和花纹,她就能与那未曾谋面的美瞬间达成沟通。她期待,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织带技艺能够走出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人关注。

创作作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者: 杨萤萍 文/摄      编辑:    孔海燕  初审:    终审: 杨国棋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
新闻导读 更多>>>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 看着看着就哭了,这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刻骨铭心
· 联播+丨践行多边主义 习近平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习主席“四新”建议新在哪儿?
· 为“重要窗口”添最靓风景——鄞州奋力推进全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纪事
· 龙游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潜力 变“输血”为“造血”:老廖的奔富“三部曲”
· 一战结束百年 美欧关系再临考验
· 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能源和银行等领域制裁
· 4年来首次 俄宣布制裁乌克兰数百个人、实体
· 第63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开幕
· 土耳其将在叙利亚境内展开新一轮军事行动
· 叙利亚局势四方峰会呼吁在叙全面停火
· 推进儿童之家建设
· 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彰显更大担当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熊建平来磐开展“三服务”活动
· 金艳调研应急管理工作时要求 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提高应急实战水平
· 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重要窗口┃穷山村成为旅游村 ——从灵江源村的蝶变感悟“两山”理念的真理力量
· 决战决胜 奋斗有我·优秀“磐管家”┃施凯强:用心用情“三服务” 做好企业贴心人
· 确保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
· 加压奋进 磐安2019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特刊】和美乡村 身心两安
· 【专题】“一把手”谈乡村振兴
· 【专题】第十二届中国·磐安中药材博览会
· 【专题】我们这样抓落实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专题】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 扫黑除恶
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6]51号 浙ICP备07000304号 广告许可证33072740000002
磐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磐安新闻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