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名片: 陈苏连,1938年出生,九和乡九龙村人,从事手工刺绣65年,手法娴熟,技艺精湛,虽然年迈,但活到老学到老,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刻苦钻研刺绣技艺,在周边几个乡镇有较大名气,2016年被评为“九和刺绣”县级非遗传承人。
今年81岁的陈苏连十几岁时就跟着母亲及邻居学习刺绣技艺,由于勤奋好学,很快熟练掌握了刺绣技艺,尤其擅长鞋、帽的制作和图案刺绣,并不断推陈出新,附近很多群众慕名赶来购买或向她学习刺绣技艺。为了九和刺绣的传承,陈苏连的女儿开始向母亲学习刺绣,将这门古老的手艺代代相传。
从小耳濡目染与鞋结缘
“我16岁开始学习刺绣,主要是缝制布鞋,每双都是我亲手一针一线做出来的。特别是女士布鞋,不但做工好,还颜色漂亮,上面绣上了美丽的花朵。”来到九和乡九龙村陈苏连家里,老人家热情地拿起一双她亲手缝制的布鞋,介绍布鞋制作过程。
说起和布鞋结缘,陈苏连说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家里母亲和外婆都会制作布鞋,而且只要农闲时节一般都会制作布鞋,小时候穿的最多的就是母亲亲手缝制的布鞋了。“小时候,我母亲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为家人缝制布鞋、绣枕头,我觉得很好看,于是就站在旁边默默学习,暗自记住一些要领。”陈苏连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因为到了烧中饭时间,母亲就放下手头的活去做饭,当时看到缝制了一半的布鞋,我就忍不住偷偷地拿了起来,按照母亲平时缝制的样子,决心自己试一次,结果,刚把针眼穿上线,就被母亲赏了一个响头。母亲拿过布鞋看了看,对我说,你又不会别瞎弄,弄坏了我又得返工。”那一年我16岁,正是胆子大的时候,我当时就不服气地对母亲说:“看了这么久,我也会做了。”母亲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我别再碰鞋子,就赶着做饭去了。
从那次起,陈苏连对于学习缝制布鞋更加在意了,她发现自己好像上了瘾,时时刻刻都想亲手试一试。刚开始的时候,她会把母亲做鞋子剩下来的一些丢弃的布片收集起来自己学着缝制,“在那个年代,布料还是十分稀缺的物品,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学做鞋子不可能用新的布,”陈苏连老人说。刚开始,母亲并没有教她,再加上平时还要帮忙做家务、砍柴、挖野菜,只有在休息的时候,趁没人注意偷偷地做。显然,陈苏连高估了自己,做一双布鞋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就拿基础的纳鞋底来说,陈苏连开始都摸不到头绪,更不要说在鞋面上缝制图案了,缝出来的东西的确不像样。
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习了半年后,陈苏连就能独立缝制布鞋了。而且,她还帮助村里许多姑娘缝鞋,有的还被姑娘拿去作为定情信物。陈苏连说:“那时候穿绣花布鞋很有讲究,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鞋子上的绣花都不一样,就连一些喜庆的节日也有专门穿的绣花鞋。你瞧,面前的这双绣着石榴花的布鞋,就是结婚当天穿的,因为石榴多籽,寓意婚后能够多子多孙。”
一针一线平凡而不简单
别看鞋子简简单单,可做起来也得下一番功夫。鞋底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第一步,要先用面粉打好浆糊,接着在一块平板上,先铺上一层纸,将平时积攒的破布条、破布块,铺满整张纸,上面刷上一层浆糊(有时舍不得用白面熬浆糊,就用残粥代替),上面再铺一层破布。如此反复几遍,大概有五六层的时候,拿到太阳底下去晒。晒干了,就可以做鞋底的坯子了。做鞋底要事先按照穿鞋人脚的尺寸,描绘出“鞋样子”。“母亲和外婆做鞋时,都会将我们每个家庭成员的‘鞋样子’夹在旧书本里保留着,做鞋的时候,拿出来直接就可以用。这手艺传到我手上后,我也尽可能保持原来做鞋子的习惯。”
第二步,将晒干的布夹子按照“鞋样子”剪成鞋底的形状,用白布条沿上边儿,用浆糊把五六层的鞋底夹子粘在一起,再把粘好的鞋底用一块完整的好布包上,这样,就可以用针纳了。 纳鞋底有几件工具是不能少的:针线就不必说了,还要有顶针、锥子、小钳子,有的还会用鞋夹板。因为鞋底厚,用针不容易扎透,可以先用锥子扎个眼,针就轻易地穿过了;顶针的作用最大,顶针的作用是往里顶,小钳子的作用则是往外拉。这边顶进去,那边拉出来,这一针才算完成了。那时候看一个女人手巧不巧,要看她纳的鞋底好不好。而鞋底纳的好不好的标准,是要看针脚是不是够密,行距是不是匀称,还要看线勒进去够不够深。 勒进去深,才说明用的力气大,纳出的鞋底才会结实。
鞋底做好后,就到了鞋面了,鞋面上要绣上各种花鸟图案,也得下一番很大的功夫。陈苏连老人小时候没有读过书,也没有学习过画画,但是她绣的花鸟图案却特别传神。陈苏连说:“开始的时候不敢往上绣,因为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先是自己在纸上画,画得多了渐渐的就有了感觉,有点样子了,才敢在鞋面上绣,把自己画好的图案覆盖在鞋面上,按照图案样子去绣。第一次绣的时候,也是鸟不像鸟,花不像花,还是要学得多,自己都不记得用掉了多少废布料,只知道当第一只鸟、第一朵花成型后,自己是多么开心。”
当问到对刺绣的喜爱程度时,陈苏连眼角乐开了花:“不怕你们笑话,有一件事情我现在都还记忆犹新。会刺绣的人都知道,要想绣得漂亮,首先要学会剪纸,把剪好的图案印在布上,这样绣起来既方便又美观。记得那天我临时有点事情,就把刚刚剪好的图案随手放在家门口,那时候我八岁大的儿子很调皮,偷偷把我的剪纸拿去丢掉了,我知道后,气了整整一个晚上,就连晚饭都没有给他烧。”
纳鞋,以前为了生计 现在为了爱好
“我一直都在做啊!纳鞋,对于曾经的我和我的家庭来说,既是为了生计,也是我们一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术。”陈苏连渐渐地陷入了回忆:在那个年代,农村生活非常贫苦,家里有4个孩子,吃饭、穿着、读书都要花钱,就平时一家人种地的收入根本维持不了生计,只能靠卖鞋补贴点家用。那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陈苏连说她永远也不会忘记。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安顿好孩子就去喂猪,然后扛着锄头、背上背篓下地干活。累了在田间地头歇脚时,她就从背篓里拿出千层底。晚上回到家,忙完老人、孩子和牲口后,她又会坐下来纳上几针。因为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都等着鞋穿,多余的鞋可以拿到集上去卖,一双卖两块钱,可以补贴家用。
“不能让孩子们像我一样,一辈子大字不识一个,得多学点文化才行。”就这样,靠着自己的勤劳,日子也就这样平淡而充实地度过了。现今,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陈苏连也老了。平时,陈苏连总是闲不住,时不时要拿出针线摆弄两下。陈苏连缝制的布鞋由于质量好、美观漂亮、穿着舒适,赢得了许多人的喜欢。陈苏连说:“我有很多刺绣作品,特别是自己缝制的布鞋常常摆满一整个房间,有时候我会拿到集市上卖,15元钱一双,买的人很多。其实,这个价格连鞋子的成本都不够,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是为了赚钱。”
如今,陈苏连刺绣手艺好,在村里已经家喻户晓。早些年,还常常有尖山、尚湖等周边乡镇的刺绣爱好者前来向她学习手艺。陈苏连对来请教的人们从来不拒绝,全部倾囊相授。她说:“我现在年纪大了,手艺也没有以前好了,不过,刺绣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喜欢刺绣,所以更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