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名片:陈元浪,男,1957年9月出生,中国竹产业协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浙江省首届工艺美术行业优秀人才,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金华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磐安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磐安县竹木家具协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秘书长,磐安县优秀“农民技师”,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磐安竹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传统竹编工艺设计及制作40余年,擅长传统手工艺婚嫁篾器、各种竹编仿真动物工艺品和平面竹编字画设计制作。
身怀竹编手艺 不畏艰辛困难
一把竹扇轻摇,一张席子任躺,背篓在身,竹笠在头。在新渥街道深三村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往里走几步就能看见一间外墙斑驳、门口放着几件竹制品的普通屋子。推开半掩的木门,数十个精美的竹编工艺品映入眼帘,屋内散落着许多竹篾和工具,墙上还挂着花篮、竹编画像、竹编鹅盘等一件件竹制半成品。
陈元浪正埋头加工一个竹筐,只见他一双灵巧的手在竹篾之间灵活穿梭,手指翻飞之间,一根根竹篾就化身成了一个精美的竹筐……“竹编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也是我唯一的工作,每天我都会编织。”陈元浪笑着说。
陈元浪正在编织的竹筐叫“百合”,常用于当地人嫁女儿时的嫁妆。别看这一个小小的竹筐,其制作过程却颇为繁琐。从一棵完整的竹子到可编织的篾,要经过分篾、分层、过剑门刀、刮青、蒸煮、过圆刀等一系列极为复杂的过程,而竹篾又必须具备宽度一致、圆润光滑不伤手、能防虫蛀等特性才可为竹编艺人编织。“竹篾完成后,就要靠经验和手艺完成一件件工艺品。”陈元浪介绍说,越是小的工艺品,手工艺越是复杂,讲究也更多。
竹编手艺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伤手的活,仔细观察,陈元浪的十根手指头像树根一样粗糙,手指、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和工具刮伤的痕迹,可谓“伤痕累累”。“在制作过程中特别容易伤手,比如被竹条划伤、被竹刺刺伤等。”对于陈元浪来说,手受伤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有时手上扎了刺,还得忍着痛继续编,刺拔不出来,就用创口贴作一下简单处理。
“因为竹编是我一生中最热爱的事情,所以这点小伤根本不算什么。”陈元浪的话语虽然轻描淡写,却掩盖不了他对竹编的热爱与坚持,而这一坚持,就是整整40余年。
儿时一个爱好 坚守了一辈子
“在以前,掌握一门好手艺,就能养活一家子了。”据陈元浪介绍,自己从14岁就跟着村里的竹编师傅学艺。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磐安山上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竹海”。“靠海吃海,靠山吃山”, 陈元浪成长的年代,竹编盛行于家家户户。“小时候,村里很多大人都会这个手艺,看着大人们把竹条编成不同的竹制品,让我觉得这项手艺好神奇”。于是,陈元浪下决心学习竹编手艺。
学竹编首先要学会修补,每天早晨天还没亮,陈元浪就跟着师傅一起去各个生产队,赶在开工前完成对工具的修补,保证生产队工作的进度。就是在这样边学习边实践的日子里,陈元浪的编织水平慢慢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艺五年后,19岁的陈元浪已经能独挡一面了,出师后的他独自一人前往外地开始了自己的竹编人生。在各个村,他为村民家里所编织的竹篮、竹米箩、竹凉席、竹蒸笼等竹制生活用品都受到了一致好评。
有一次,陈元浪在一户农户家帮忙编织一些农耕时候用的工具,农户主人见陈元浪竹编手艺高超,为人又勤劳厚道,心里对他非常喜爱,便将自己一位朋友的女儿介绍给了陈元浪。两人见面后,皆情投意合,很快就生活在了一起。婚后,妻子马章翠跟着陈元浪学起了竹编手艺,夫妻两人的生活虽算不上富裕,却幸福美满。谈起自己的丈夫,马章翠有些哭笑不得:“他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对于竹编太过喜爱,记得我刚开始学习竹编的时候,常常做的很差劲,这时候他就会严厉地指责我,然后再一遍遍教我如何更好地制作。”说到这里,马章翠的脸上却洋溢着浓浓的幸福。
后来,夫妻两人一同进入了一家竹编厂上班,两后年,陈元浪抓住了一个好机会承包下竹编工艺厂,取名为“深三竹木工艺厂”。从此,踏上了竹编工艺事业之路。
起初,深三竹木工艺厂的产品通过外贸企业出口到朝鲜、柬埔寨等国家。为了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陈元浪通过多方努力,于1988年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因造型别致、制作精美,陈元浪的竹编工艺品颇受青睐,在参展的第一天,就接下了约17000元的订单。那届广交会期间,他共拿下了36000余元的订单。在八十年代,一万元不是个小数目,陈元浪一跃成为“万元户”。
创办深三竹木工艺厂后,陈元浪主要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模型加工也由他自己完成。设计出一个样品后,他先自己做胚,编制样品,整理出一套成熟的编制方法后再交给加工点进行加工生产。
“做工艺品是需要脑子的,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生产出美观牢固的产品。所以我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时间,除了睡觉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生产别具一格的产品。有些人看到我经常出去‘逛’,其实‘逛’也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去的,主要是为了开拓视野、收集信息。”外出看到一些精美的工艺品,不管是竹制的还是陶瓷、木制的,陈元浪总是有许多个“为什么”:“如果将它做成竹编工艺品,该用什么样的篾丝、用多少篾丝、采取什么样的编制方法……”
遇到一些生产竹编工艺品的同行,陈元浪也总是要想尽办法向他们学习。编制技术属于行业机密,同行之间一般不愿透露,所以大多时候,他都只能“偷师学艺”。“你们这里要不要招工?你们这个工艺品很精美,怎么卖的……”陈元浪总能找到这么些理由跟工人们聊天,然后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造型、价格、编制方法等。“这个过程也不能持续太久,时间太久容易被发现,最多只能一个小时。”三十多年来,陈元浪到过许多竹编工艺高超的地方“偷师”,他笑称自己是“惯偷”了。
心中有个愿望 渴望手艺传承
从20岁开始到现在,陈元浪带出的徒弟已经有数十人,其中许多人已经取得了助理工艺美术师资格,包括他的妻子、儿子和儿媳。“家里人在我的影响下,都有了一定的竹编基础了。”陈元浪自豪地说。
时过境迁,随着塑料制品的兴起,竹制品的市场越来越小。不过,陈元浪认为,竹编不只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匠心精神。“只要有匠心精神,这门技艺就会有新生,明知可能会失传,我们也要尽力传承,只要愿意学,我们都愿意教。”
临走之时陈元浪给记者表演了竹编整套工艺流程,只见他先选好毛竹,接着刨竹节,剖竹,劈竹蔑,刨竹青,再劈成细竹蔑,然后进行编织。“现在年纪大了,视力没有年轻的时候好,速度也跟不上了。”陈元浪发出些许感慨,“但我还是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我已经和竹编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根本离不开它了呀。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但每当拿起竹编活心里就开心,也是一种多年的精神寄托吧,现如今,就是希望有爱好者能将这门竹编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