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名片:杨定升(图左),1970年4月出生,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磐五味中药材加工技艺)传承人,现任磐安县九和堂药业有限公司、浙江磐五味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12年起至今任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副会长;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协会、磐安县铁皮石斛协会、磐安县药膳产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国际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员。多年被评为磐安县“中药材购销大户”。2014年12月被“中国中药协会科技交流与合作专业委员会”特聘为副主任委员。
传统与现代加工的融合
近日,走进杨定升的中药材加工基地,满满一大片晾晒的元胡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两台烘干机和蒸汽润药机同时轮番工作着。杨定升说,元胡加工旺季多处于梅雨季节,而晾晒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水煮改成蒸汽的工艺更新,不仅减少了元胡中有效成分的损耗,还能降低元胡变质的概率。
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为磐安传统道地药材,药界俗称“磐五味”。“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是磐安药农经过上千年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药材生产制作方法,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备受浙江乃至全国药农推崇。在机械化生产加工普及的今天,传统生产加工技艺仍有它的生存土壤,足见传统技艺的独到之处。2011年《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一直以来,浙八味中药材享誉全国,只要有中医的地方,都知道浙八味中药材的品质是国内上乘的,而近几年我县风头正盛的磐五味就是浙八味当中的五味。”杨定升说,浙八味、磐五味中药材质量之所以全国上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种植的中药材都是从野生中药材里采集原种,经驯化培育而来;二是加工方法决定了药材的品质。中药材品种繁多,共有2000多种,常用的中药材就达700多种,每种中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加工方法。“像我们的白术,古时是用木头做成白术囱,烧火的锅孔要离开白术囱2米以上,火道还要做成弯道,就是防止火过大,温度过高,影响中药材的品质,甚至对烧火的柴火都有讲究,燎头毛用什么柴火,慢火焙干用什么柴火……这种延续了千年的加工方法,直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是被公认为最好的加工方法。还有,白芍的蒸煮火候的把握,晒白芍时如果太阳太大,则要在上面盖上东西,防止白芍空心;玄参加工的捂、闷、囱的加工技术对质量的影响。这几种药材直到现在还是适宜用古法加工。元胡用现代蒸汽蒸煮,并用最高不超过55摄氏度温度烘干的药材含量要远高于古法加工;浙贝母古法用蚌壳灰加工和硫磺熏蒸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用药要求,改用生切晒干或烘干。假如用烘干的方法干燥,必须要控制好温度,最好最高温度不超过65摄氏度,这样烘出来的含量是最高的。我去年抽取了16个浙贝母的样品进行含量检测,结果最高达到21%,最低却只有8.1%,虽然都符合药典,但是从药效上来说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杨定升说。
杨定升生产加工的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五味药材之所以深受市场青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将祖上历代相传的土法炮制中药技艺和现代化加工技术融为一体,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小少年走上“大舞台”
杨定升家祖祖辈辈都种药材,他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自己15岁时,背着一麻袋40多斤中药材和父亲一起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到贵州遵义的药厂里卖原料中药的情景,及赚了100元钱时那种激动的心情。
“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出门时经常要坐上30多个小时的火车,有时候抢不到座位,全程都只能站着。”回忆起早年卖药的时光,杨定升脸上的表情显得有些复杂,“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真正辛苦的是,由于消息不灵通,一旦遇上当地药厂不收跑空的情况,那就真的连路费都亏没了。”
小小少年背着沉沉的中药辗转全国各地。由于交通不便,每次出门卖药,连续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成了家常便饭。“卖药过程中,要翻过一个个山岗、穿过一片片竹林,红色的泥巴路越往山上越窄,两边的茅草和我人一样高。长期下来,脚上满是老茧和一些被野草割伤的疤痕。”杨定升告诉记者,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在外地连续跑了20多个县城,花了1个多月时间才把药材卖出去。
1995年,在外“流浪”多年的杨定升回到了家乡磐安,凭借自己多年的药商经验,在新渥中药材市场租房开了第一间药铺,取名“定升药材行”,也就是如今“九和堂药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2010年,为做好“磐五味”道地药材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保证“磐五味”道地药材的质量和产量,促进磐安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县政府委托浙江磐安中药协会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磐五味”证明商标,并确定“磐五味”作为磐安中药材的中心品牌。为搞好“磐五味”证明商标的使用,打响“磐五味”这张金名片,浙江磐安中药协会以“磐五味”证明商标使用权参股成立了浙江磐五味药业有限公司,并独家许可该公司管理和使用“磐五味”证明商标。杨定升又成为了浙江磐五味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传承中药技艺 弘扬非遗瑰宝
浙江磐五味药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在生产加工上则继承上千年来的传统磐五味生产加工核心技艺。生产方面,集育种、整田、种植、管理、收获于一体;加工方面,集清洁、去壳、蒸煮、发汗、干燥、烘焙、晾晒于一体。用传统加工技艺生产出的药材有效物质破坏少,药性保留充分,色泽好,易储藏,品相佳,不变味,香气散失少,保证了药材质量。同时,公司以“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为技术协作单位,建立了浙贝母、白术、元胡、杭白芍、玄参等中药材的规范化示范基地,促进了磐安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力,为中药材产业国际化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该公司投资1150万元用于“磐五味”道地药材规范化示范基地建设。投资3500万元用于建设“磐五味”非遗展馆,现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非遗展馆设计。待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使“磐五味”传统生产加工技艺得到普及与传承,保护和发展“磐五味”中药材的历史根脉,为外界更好地了解“磐五味”开启一扇窗。
从当年手提肩扛到全国推销中药材,到1995年进入新渥药材市场开购销站,再到现在建有标准化厂房和仓库,杨定升每一步成长都和中药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与中药材打了一辈子交道,建立了深厚情感,也掌握了熟练的中药材加工技巧,我希望能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更好地推动磐安地产中药材质量的提升。”杨定升说得坚定,干得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