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下午,太阳暖暖地照在阳光新村,阳光经黄色的墙面反射后,整个村庄就笼罩在温暖的色调当中。79岁的孔凤仙老太太在路边晒太阳,老人一脸幸福地说:“现在什么都好,跟以前在山上的日子比,那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阳光新村位于磐缙公路边,是我县第一个整村下山移民建成的新农村,全村50余户绝大部分村民是从盘峰乡金竹头村搬迁下来的,另外还有来自全县其他13个乡镇的下山移民户。村党支部书记徐慧民开玩笑说,我们是磐安的“联合国村”。得益于下山移民好政策,依托新城区开发,阳光新村村民从大山里走出来,过上了幸福生活。
金竹头村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山顶上,一条近5公里的陡峭山路是村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所有生产生活用品都要从这条山路挑进村。这条山路堵住了村民致富的梦想,承载了太多辛酸的回忆。
今年76岁的孔令富从27岁开始担任金竹头村党支部书记,直到65岁退休。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孔令富说,一个字,那就是苦。干活雇人要付翻倍工资别人才会来,收获的农产品没人上山收购,只能挑到山下销售。有一年,村里一名妇女快生孩子了,家里人连忙抬着往卫生院送,抬到半路就生了,还好孩子命大,孔令富就说孩子取名“路强”吧。因为穷,村里小伙子娶亲成了“老大难”,一大批年轻人为了不打光棍只能选择到别村做“上门女婿”。
“下山移民刻不容缓。只有搬到山下去,才能实现安居乐业。”孔令富将村民生活的不便都看在眼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乡亲搬出去。
2006年,孔令富主动向县里打报告要求下山移民,同时开始做村民思想工作。很快,县领导就作出批复,同意金竹头村整体搬迁至新城区。村里马上成立下山移民领导小组,一直在外从事建筑工程的徐慧民被推选为组长。2007年初,完成移民小区屋基安置。但问题来了,大多村民没钱建房子,再加上当初阳光新村所在地是一片荒芜,村民安置到屋基后放了鞭炮庆祝完也就没有下文了。心急火燎的孔令富和徐慧民跑到县领导和有关部门求助。县里及时伸出援手,协调交通局把当初原本计划用来给金竹头修路的192万元资金用于下山移民,100万元用于阳光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50万元作为奖励政策,2007年9月底前完成屋基的每间奖励2000元,10月底完成的奖励1000元;屋基建好后,国土局也拿出25万元作为村民旧房拆迁和宅基地复垦补助;在盘峰乡政府的协调下,县里为下山移民户提供每户每间2万元、总量不超过6万元的贴息贷款。
2007年底,绝大部分村民在移民小区建好了一层房子,简单粉刷后就住进新房过春节了。回想起在阳光新村过的第一个春节,徐慧民至今记忆犹新:自己一家三口加上父母和岳父,六个人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团圆饭,那年刚好60岁的父亲激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儿子争气,让我在有生之年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
2008年,随着鞭炮声此起彼伏地响起,阳光新村的主体房屋结顶完毕,村民先后欢天喜地地入住新房。下山移民的成效,不单单是搬得下,更要“稳得住”。村里动员村民到新城区企业找工作。距离阳光新村不远处就是上亨堂工业区,春节过后,厂门口就贴满了招工广告,村民三五成群,很快找到了工作,有技术的每月工资可以达到四五千元,没技术的找个体力活也能挣到300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抵过以前在山上一年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在阳光新村,孩子上学方便了。孔美兰是第一批下乡移民的村民,她支持搬迁的初衷就是为了能让孩子方便上学。孔美兰女儿陈潇小时候个子很小,去上学的时候,村里人总打趣说小心被鹰叼走。因为离校远,再加上村里同年龄段的孩子就陈潇一人,她大部分时间是一人上下学。“每次看着女儿一个人孤零零的去上学,忍不住要掉眼泪,但我跟她爸要干农活,没时间接送,真是苦了孩子了。从那时起,我就盼着要是能下山移民就好了。”2008年搬到阳光新村后,孔美兰的女儿已经高中毕业不再读书,儿子在上初中,每次看到儿子和其他孩子一起高高兴兴去上学,孔美兰没有了以前那种纠结。
11月22日晚,徐彩琴家安排吃“猪福”。下厨了,徐彩琴才发现家里的盐没了,她擦拭了一下手上的油渍,不到一分钟就从附近的小超市买回了一包盐。“现在的生活多方便,要是以前在金竹头遇上这样的事,就只能到邻居家借了。”在金竹头时,徐彩琴居住在木头结构老房子里,因为有心颤的老毛病,走山路成为她的“噩梦”。“想要买一包盐、买一瓶酒,都成了很大困难,遇到一点紧急的事情,更是走路走到心焦急。”徐彩琴不止一次跟当时村里的书记孔令富说:“我想要下山去,只要有一个人去,我就想搬下去”。
如今,梦想终于照进现实。金竹头村整体搬迁后,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阳光新村”,按人口数不同,每家每户都有三间或四间三层半新房子,磐缙公路就在村边经过,公路那边就是新城区的企业。村民们都说,现在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
下山移民后不久,徐慧明就担任了阳光新村的书记。这几天徐慧明的手机一天到晚铃声不断,打电话的大多是找他租房子的。2016年,与阳光新村一路之隔的国际建材家具城建成投入使用,从此阳光新村的房租一路看涨。“附近的工厂、企业密集,工人需要住房,建材城商户需要大量的储存仓库,村民的房子早就都租出去了。”徐慧明算了一笔账,村里当时下山移民的时候基本都是三间房,现在三间房一层一年的租金收入是8000元,而且家家户户基本出租两层以上,哪怕是仓库出租也要6000元以上,这就意味着村民每年的房租平均有2万5千元左右,对于普通家庭,这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原来以为离开了田地,我就是一个没用的人了,没想到还可以有活干。”说这话的是8区9幢的卢花,她的工作就是把小商品装进塑料袋。今年已经77岁的她在家隔壁的圣佳工艺品有限公司做手工活,每天可以挣到几十元工资。
在家门口就业,踏踏实实奔小康。像卢花一样实现就业的人还有很多,陈岩忠夫妇就是其中一对,夫妻两个在新城区的一家企业上班,从家里到厂里只要10分钟,两个人加起来每月工资过万。“这两年有了一点积蓄就买了一辆车,上下班更方便了,生活大有奔头呢。”陈岩忠说道。回忆起以往的生活,陈岩忠举了一个例子,以前在金竹头村,很多人干完农活都舍不得喝一瓶啤酒,并不是觉得啤酒太贵了,而是因为把啤酒挑上山已经很费力气,喝完啤酒瓶还要想办法带回山下的小卖部。入住阳光新村后,小卖部就在家门口,下班经过就可以顺手带回,啤酒瓶不再是负担,而是举手之劳,晚饭后散步就带回去了,“这样才是生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啊!”陈岩忠感慨道。
今年,阳光新村被评为十美村,作为领头人的徐慧明已经规划好了下步发展计划:“现在全县在发展旅游,我村要抓住有利条件发展农家乐。江南药镇建设越来越好,高铁也马上要通了,以后游客一定越来越多,我们要提早行动,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现在,村里已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车场,星级公共厕所也正在建设,接下来还要进行立面、路面等基础设施改造。
链接:我县自2005年开展异地搬迁工作以来,已历经13周年,在中心村、集镇、城区或县城等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政策的安置。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有移民小区42个,其中3个小区(阳光新村、古竹、九里塘)由县部门直接牵头,其它7个县级小区由乡镇组织实施,另外还有乡镇级小区18个,村级小区14个。全县实际完成搬迁人数17014人,整体搬迁93个自然村,其中到集镇或中心村自建房安置9273人,购买商品房安置5772人,到县级移民小区安置1969人。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产业对接,我县异地搬迁达到了“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让一大批原先居住环境差、就地脱贫无望的农村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