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平台:无限未来在小镇
江南药镇、古茶场文化小镇作为我县两个特色小镇,承载着我县经济发展的希望。近年来,我县积极谋划与生态环保相融合的发展路径,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我县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平台。
“江南药镇”位于新城区,总体空间布局为“一带一路四区多点”。作为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自创建以来,江南药镇以“天然中药材资源宝库”为基础,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依托,以药镇核心区块重点项目建设、景观打造、功能融合为重点,深挖中药特色底蕴,着力集聚高端要素,注重拉长特色产业链,深入推进项目建设。
经济功能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第一功能,发展和壮大中药产业是江南药镇建设的第一要义。江南药镇以打响“磐五味”精品道地药材品牌为使命,从源头保护和提升江南药镇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依托省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大盘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建成2000亩以“磐五味”为主的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000亩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磐五味”品牌被评为浙江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中药材产业被评为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磐五味”精品道地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江南药镇确立了“较真再较量、做长再做强”的发展思路,在产品上先做真再做大,在产业链上先做长再增强,着力打造浙产道地药材的集散地、全国精品道地药材的主产地、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的策源地,推动江南药镇中药产业振兴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出发点是“产”,落脚点是“人”,如何通过产业兴旺带给人们幸福生活,是小镇的初心。江南药镇建设重产也重城,按照“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要求,在产城融合上做足文章。以中药文化为魂,深挖中医养生文化内涵,全力美化药镇全域环境,建成“中药养生大道”、参茸保健品一条街、药膳一天街,筹建名中医馆一条街、药文化创意主题公园等主题旅游景点,实现游客在药膳制作、中药材加工等方面的互动体验,形成“串点连线、连线成片”“药在景中、景在镇中”的整体效果。
人和是江南药镇的目的,生活是江南药镇的尺度,让人们在江南药镇过上品质生活是江南药镇的追求。创建以来,江南药镇集聚了高端住宅小区、大型中级以上学校、3级乙等以上中医院等教育、医疗、功能为一体,基本形成“人气集中、产业集聚、配套健全、功能完善”的新型特色药镇。2017年、2018年,江南药镇连续两年获得考核优秀等级。
古茶场文化小镇区域主要包括玉山镇马塘、孔宅、铁店、向头、佳村和尖山镇陈界村等6个村以及周边山川田园。2016年1月,进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12月被列入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
自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一厅、两带、六区”规划,建设茶基地、培育茶龙头、创建茶品牌、打造茶产业、发展茶旅游、弘扬茶文化,持续办好斗茶大赛,力争5年内把古茶场文化小镇打造成中国知名的茶文化小镇。
项目既是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主要抓手。今年以来,古茶场文化小镇项目招商取得重大进展,已完成磐湖茶间、磐庐茶源两个项目签约,意向投资金额5亿元,已启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手续;已初定杭州资森公司为马塘老街区新业态开发项目合作对象;美国邦特家居公司拟投资2.3亿元开发茶文化主题酒店单体项目已顺利签约。
古茶场文化小镇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中,投资1000多万元的马塘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完成;东停车场投入使用;茶神湖山塘坝基开展心墙施工,完成70%工程量;社会资本建设项目舞龙源景区基本完成建设;千亩水果基地项目完成一期200多亩土地整理90%工程量。
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磐湖茶间和磐庐茶源项目国土出让,推进马塘老街新业态开发项目与杭州资森公司深入磋商合作模式;统一谋划好基础设施项目招商,着重做好与亿利公司对接,争取及早确定小镇客厅项目合作方案;争取年内完成茶神湖山塘工程,加快茶文化主题酒店项目落地,争取年内规划方案通过审批。
农业发展平台:农业天地可以如此广阔
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方兴未艾。201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1.76亿元,同比增长3.6%,居全市第一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0元,同比增长10.3%,增幅位居全市榜首。目前,全县共建有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粮食功能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生产基地19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70个,休闲观光农业园20个,培育县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129家,建成粮食功能区3.06万亩,发展设施农业1.45万亩。
九山半水半分田,印象中山多地少的磐安何以在农业领域硕果累累?沟壑纵横的地理客观实际,何以走出一条农业发展的通天大道?答案藏在发展思路的转变之中。今年以来,我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12581”(1:抓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提升农业两区;5:发展五大主导产业;8:建设八个万亩农业基地;1:建立一个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长期以来,我县农业土地资源存在分散、流转难等问题,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2017年初,我县对全县土地整治潜力进行深入调查摸底,筛选了7个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块,探索实施“连片谋划、连片整合、连片开发、连片整治、连片造景”五连片土地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底,垦造耕地10000亩,旱地改水田3000亩,耕地质量提升7000亩,简称“双万”工程。农业平台拓展工作组组长徐永平表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的就是要打破多年来我县农业发展僵局,通过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我县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
通过持续多年的扶持培育,我县已基本形成中药材、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生态畜牧业等五大主导农业产业,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85%以上。徐永平表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落脚点在于8个万亩基地建设,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保障农产品高质量供给的主平台,引领现代农业新发展。
截至目前,梳理出的8个万亩基地项目已启动实施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万亩生态美丽茶园、万亩旱粮基地、万亩瓜果基地、万亩高山茭白基地、万亩中蜂养殖基地等6个,已划定空间范围,明确实施主体和建设模式。
“因地制宜,结合各区位优势产业,深刻进行空间谋划,是8个万亩基地建设首先要思考的前提之一。”徐永平说。
我县是“中国药材之乡”,“浙八味”“磐五味”名响全国。立足于中药材产业优势,建设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提升道地药材品质与规模。截至11月,万亩中药材基地取得喜人进展:全省首批农业特色强镇创建对象——新渥中药材特色农业强镇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认定。新渥祠下210亩浙贝母种植示范基地现已完成设施提升;新渥大芝山新建“互联网+道地药材”示范基地200亩,并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石秀铁皮石斛基地已开展林下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30亩;玉山源新磐五味博览园美丽田园示范基地已建成玻璃温室1200m2,花坛、风景墙、标识牌等已基本完成施工建设。此外,县中药材研究所还在新渥永加、冷水白岩、仁川方山等区块开展浙贝母良种栽培、标准化种植、绿色生产防控等技术示范,辐射带动新渥、冷水、仁川等乡镇(街道)药农种植中药材2万多亩。
“玉山、尖山、尚湖等三个乡镇茭白总产量达4万多吨,产值近1.3亿元,从业人员上万人……”一连串亮眼的数据表明,高山台地种植茭白大有可为。万亩高山茭白基地建设以来,已提升发展2.1万亩高山茭白,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5个共3600亩,实施统一翻耕、种植香根草、安装杀虫灯,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取得种植户广泛好评;建设茭白保险冷库两个,一个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另一个年底争取完成;建设两个茭白分级交易市场并投入使用。
传统种植业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汲取广阔的农业天地养分时,新兴产业也在我县落地生根。站在尚湖镇黄林坑村药乡蜂谷生态药蜜文化园门前,磐安县药乡蜂谷生态农林有限公司董事长倪伟成感慨万千:“今年之前,这里还是一块不毛之地。如今,通过万亩中蜂养殖基地建设,昔日沉寂的广袤山地展露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生态药蜜文化园自今年7月建设以来,已完成土地整理、门楼装修设计、蜜源播种、蜂种引进等基础项目。通过精心培育,已成功扩大中蜂养殖规模,完成全年中蜂养殖6000群。一个集科学实验、示范推广、产业孵化、文化宣传、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产业园已初见雏形。
接下来,我县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茶叶、粮油、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业,提标扩面,打造特色产业带,推进三产融合,实现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兴农,以农促旅。
旅游发展平台:春天里的“大花园”
休闲养生旅游是我县“一号产业”。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旅游产业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旅游“大平台+大景区+大项目”为核心和工作载体,力促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全县各乡镇(街道)部门以旅游项目建设为载体,抢抓“高铁时代”到来的历史机遇,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项目引领,整合提升景区和区域资源,切实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打响磐安旅游品牌。目前,我县有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培育了高二下初坑、方前下村、尖山陈界等农家乐旅游村53个,1-9月累计接待游客1142.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2.86亿元。一大批投资大、知名度高、带动作用强的旅游产业项目落地,有效提升了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虽然我县旅游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缺乏大项目支撑,景区“低、小、散、弱”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旅游业态不丰富,疗养度假类、体验互动类产品少,景区景点同质化多,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三是旅游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及中药材、茶叶等禀赋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四是旅游消费水平不高,导致旅游产业效益较低,对经济拉动作用乏力。
旅游平台拓展工作组组长陈辉表示,我县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结合区块自然优势、交通区位等实际条件,围绕产业集聚、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目标,着力打造“一核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
打造休闲养生度假样板城(一核),即磐普产业协作产业园+云山旅游度假区+新城区+老城区。突出磐普产业协作产业园+云山旅游度假区+新城区这个核心,依托老城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结合老城区有机更新改造,有序推进宜居宜游品质山城建设,发挥“高铁、高速、国省道、城市路网”等多层次的交通优势,完善新老城区及云山度假区的旅游接待功能与核心区块的旅游“集与散”功能,扩大城区核心旅游带动作用。
培育“尖山镇+玉山镇+尚湖镇+九和乡”台地旅游集聚区,以大台地、大峡谷独特的地理条件为依托,台地乡村旅游提升和大景区建设为中心,打造大峡谷5A级景区,增强核心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皇城湖开发为重点,通过大项目带动品位提升。培育“盘峰乡+双峰乡+大盘镇”环大盘山旅游集聚区,以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以药文化、菇文化、山水文化、南孔文化为底蕴,依托大盘山野生中药材资源,以“江南药镇”为龙头,做足中药材文章。
此外,我县根据旅游发展情况,将散落各的珍珠串联在一起。开发西溪乡村休闲旅游带、好溪运动养生旅游带、始丰户外美食旅游带。
磐普产业园于今年6月建立,园区位于磐安一城三片城市框架格局(即老城区安文片、新城区江南药镇片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云山片)当中云山片的核心区域,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面积3.56平方公里。目前,磐普产业园已引进云山溪谷、中田村古民居、国际运动中心等项目。其中,国际运动中心占地面积约520亩,总投资额为6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度假酒店、英伦婚典主题公园、养生公寓及其它多种运动国际赛事配套设施。项目分三期建设,计划在12月底前启动首期投资项目。云山国际运动度假中心的落户,将进一步丰富磐普产业园的旅游业态,提升云山旅游度假区的品位,对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浙江金华滑雪旅游度假区(磐安滑雪场)位于盘峰乡看牛湾,总投资1.49亿元,总体规划为滑雪区、休闲服务区、基础配套区三大部分,项目总占地约9万多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浙中南地区最大的滑雪场。雪场一期建设项目包含初级道2条、中级道2条、雪圈道1条、高级道1条,其中初级和高级的所有滑道、雪圈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按照常规办理各类建设用地许可证的周期,可能需要半年之久,但经过我县各部门联动协作,简化流程,在13个工作日就完成所有手续的办理。当地干部积极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每周到现场指导工作,确保项目扎实推进。
我县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品质提升”,以“大景区”建设为重点,将资源优势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核心景区,构建成吸引力更强、竞争力更高、品质更优的旅游目的地,全力谋划打造5A级景区——浙中大峡谷。浙中大峡谷创建5A级景区存在的主要困难在于景区先天景观品质不高、旅游特色不明显等。陈辉表示,针对这一问题,县旅游部门将整合台地旅游资源,同时配以旅游集散中心,注入悬崖主题酒店、民俗街区、峡谷探险等元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拓展夹溪大峡谷空间等。
下一步,我县将加快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全县旅游集散中心、沙溪旅游服务分中心和台地旅游服务分中心,加快智慧旅游平台的开发和应用,逐步实施旅游景区智慧化管理,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同时,大力实施“旅游+”行动,推动旅游业与康养、农业、文化、体育和工贸等深度融合,让磐安真正成为春天里的“大花园”。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