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金钩食堂成“全国先进单位”
2019/06/21 来源:  记者 应燕航

  1959年10月,深泽大队金钩生产队在十里八乡引起不小的轰动。那年,金钩食堂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上级部门派出摄制组来金钩拍摄新闻专题片——《金钩食堂》。从没有见过摄像机的群众纷至沓来,聚拢在金钩食堂前围观,让拍摄活动本身也成为当时的“新闻”。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大大小小的生产队都成立公共食堂。农民舍弃自家的小锅小灶,集中到公共食堂吃起“大锅饭”。1958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发布后,磐安境内先后建立红旗、卫星、国庆、盘山、灯塔、玉山等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体制,农村公共食堂成为人民公社的“标配”。全县兴办农村公共食堂2347个,实行“吃饭不要钱”。

  随着公共食堂的兴办,许多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她们同男人一样参加田间生产,成为发展生产的新生力量。

  新渥街道金钩村村民金菊花老人回忆说,在办食堂前,深泽生产队第四小队队长陈光新夫妻俩经常吵架,陈光新的妻子分了粮食就换粉干、糖果吃,到来年春天只能借米度日。而“食堂化”后,实行计划用粮,做到精打细算,一年四季都有粮食吃,从此两口子和和睦睦。

  红旗(安文)公社党委在金钩村开展试点并取得成功后,在全社进行推广。1959年,各生产队食堂纷纷以金钩食堂为标兵,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学金钩、赶金钩、超金钩”的群众性竞赛活动。

  金钩村村民虞福祺今年83岁,是一名退休教师。回忆起金钩食堂的情景,他仍历历在目。当时,金钩食堂办在一个小四合院里,有13间房子,居中的“门堂”就是就餐的地方。全村人都到食堂吃饭,按人按劳定量供餐,老弱病残也不例外。食堂共有5名炊事员,他们每月工资由生产队支付。男炊事员每月5元,女炊事员每月3元。5名炊事员绞尽脑汁,制造了番茄制糕机、木制调面器、土制搅羹机、切菜机等新式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利用新式工具进行粗粮细作、粗粮巧作,实现菜饭多样化。

  陈七妹是金钩食堂的模范炊事员,她在“一切为社员吃饱吃好”的思想指导下,团结其他炊事员,总是吃在人后,做在人前,服务周到,深受社员喜爱。1958年12月,她前往北京,出席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一个相貌平平、极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把炊事员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到了极致,给予全国食堂服务人员极大的启发和鼓舞。陈七妹从北京回来后,红旗(安文)公社党委不断组织食堂服务人员参观金钩食堂,通过广播、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学习陈七妹的先进事迹,提高思想觉悟和服务态度。后来,以陈七妹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剧《跃进之花》搬上舞台,引起轰动,并在各个食堂展开巡演。

  “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是当时广泛宣传的口号。农村公共食堂虽然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对中国农村改革而言,却是史无前例的大胆尝试。1958年至1961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左”的政策影响,导致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全力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1961年3月,全国上下全面纠正“一平二调”“共产风”,农村公共食堂陆续解散。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