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生活在大山深处,与山为伴;也受制于山,渴望改变。他,27岁退伍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带着梦想,肩负责任,尝尽艰辛,直到带领“他们”离开贫瘠的大山。那一年,他65岁。38年的探寻,抚今追昔,今年78岁的孔令福说:“我们能享福,全靠党的政策好。”从以前的艰难度日,到移民下山步入小康生活,回顾往事,老人由衷感叹。
从一条山路走到顶到宽敞大道通到家
路是人走出来的。从盘峰乡盘峰村上佃自然村往山上走,直到路的尽头,就是金竹头村。这里是孔令福曾经的老家,海拔850多米,全县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这里除了山还是山,连接外面的唯一通道是一条蜿蜒曲折的6公里羊肠小道。孔令福告诉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资全都得靠肩挑手提,平时一般不下山,没肥料、油盐了才下山去买。”
上山的路越走越窄,很不好走。致富之路也一样,走得很艰难。孔令福把所有边角地块种上了玄参、白术、天麻等中药材,但扣除种子、肥料等成本,一年辛苦劳作也就2万元左右收入。他还养了50多桶蜂,也因山高路远影响销路,其他收入就几乎没了。
想致富,先修路,可都因成本高、用到邻村田地协调难等原因未实施。路进不来,人可以走出去。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2005年,金竹头村启动搬迁计划,2007年成为全县最早一批整村搬迁的村,坐落在新城区枫园小区,取名“阳光新村”。
“一脚跨出山门,就找到了幸福的感觉。”孔令福说,“看到村民纷纷找到了企业、来料加工、家庭作坊、房屋出租等务工、创业、资产性增收门路,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我也就算不辜负群众的信任了。”
现在,诸永高速、219省道村前而过。不久,附近的杭温高铁站又将建成,道路越来越宽,致富之路也越走越广了,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7万元左右。
小康路找到了,2008年换届时,孔令福把担子交给了年轻人。平时,他也没闲着,帮忙村里管理小区公共绿化,养了30多桶蜂,时不时去打几个零工,几年下来,不仅把当初造房子的债还清了,还有了几十万元的存款。现在,孔令福的生活也有了更多保障,养老保险、离任村干部补助、生态公益林补助每年有5万多元。
从田野搭棚赶野猪到饭后散步广场舞
山里寂静的夜晚,是野兽出没的时机。山里生态好,野猪也越来越多,庄稼成熟了,就一窝一窝地出动,闻着庄稼味找食吃。一块地只要被野猪光顾过,当年就基本没什么收成了。
赶野猪保粮食,成了山里人生活的大部分。从四五月份开始,孔令福与村里人就会在田地边搭起草棚,晚上安排守夜巡逻,发现野猪行踪就立即驱赶,直到庄稼收获归仓。番薯、大豆、玉米、稻谷……种得越多,守的时间越长,每年约120天在外守夜,晚出早归,夜里仅靠一支烛火或一只电筒来驱散黑暗与孤单。
山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但山里人不向困难低头。他们抱团发展,1975年购买发电机用上了电灯,1978年村集体买了一台电视机,1993年农户筹资通上了高压电……可现实总是赶不上发展,与其他村相比,差距反而是不断拉大。
搬迁到阳光新村后,村民变市民,山下丰富的生活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夜晚,村民们三五成群来到村里广场,或聊天休憩,或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或学跳起了广场舞。还有附近的新城广场、亲水公园、夜市,一个个公共场所不仅改变着村庄的面貌,也提升和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
“饭后时常与老伴带着孩子一起沿着公路、广场、公园、绿道散步一圈。平时有空也习惯在小区里转转,看看花坛里的花长得怎样了?有时顺便帮忙浇水除草。”孔令福说,“真想不到我们农民出身却不种田地,也跳起了广场舞。老伴平时要带孩子,没时间学跳舞,看着人家跳也很羡慕。等孙子上学了,老伴也说去学跳舞,也要洋气洋气。”
从梦里常思盼团圆到儿孙常伴在眼前
在记者采访时,孔令福妻子郭小花带着4岁的孙子和5岁的曾孙女刚从广场玩了一圈回家。她穿着整洁,面容清秀,看不出已有74岁。两个小孩很粘她,看得出来平时都是她在看管。听到记者的来意后,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尽管我们以前住在山上,但山上田地多,每年也都会养上好几头猪,粮食有得吃。可愁的是,在家吃的人少,粮食留多了需经常拿出来晒,很折腾人。”
以前,子女都在外面,就老两口在家,等到暑假、寒假,孩子们才会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这些日子,老两口生活上增添了许多忙碌,但也是最高兴的时候。山上湿气重,要提前晒被子;山上没商店,要提前储备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可等到孩子们真的回来了,老两口心里却又矛盾起来。上山路难走,山上蚊虫多,村里玩的东西少……想到孩子们诸多的不习惯,尽管平时心里想着念着,有很多的不舍,但每次总劝他们能早点返城。
现在好了,孩子们隔三差五,随时回家来吃饭,一张大圆桌还坐不下了。孩子回来时常会带些菜,现在离家200米就有菜市场,想吃什么也随时能买到。“孙子孙女喜欢围着我,洗菜做饭都是儿女们出手,我是越活越精神,越活越轻松了……”说起现在的生活,郭小花很是满足。
四代同堂,儿子、儿媳在县城上班,平时住在一起。小女儿嫁在同村,当年同时下山盖起了房子。大女儿在义乌,每月15日会回村参加党员活动,儿孙们也会在这一天约定俗成地聚集在一起吃饭。
“现在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身体也好。”孔令福告诉记者,他是能吃能喝,每天两顿酒,感谢政府好政策,让他们过上了美好生活。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