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名字,更是久远文化的非物质载体。磐安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许多地名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我县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特别是那些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老地名(物名),其中不乏感人至深、千古流芳的清廉故事。即日起,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清廉地名故事”专栏,着力挖掘地域文化精髓,讲好为官做人道理,传播清廉文化,全力助推“清廉磐安”建设。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叩开历史的门扉,“廉洁”似一泓永不干涸的清泉。仁川镇的四知堂,恰如泉眼喷涌,教化一代又一代杨氏子孙,滋润着一方净土。
四知堂,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它仿若深邃的老者,静默肃立在好溪河畔。
从前厅侧门步入,一盏盏红灯笼高悬于梁上。拾级而下,进入中厅,眼前变得开阔起来,“后厅面阔如前厅,进深为八米”,三幅杨氏先祖的画像高挂于厅正中,分别为汉太尉杨震、宋大理寺评事杨萃、清知县杨乔的肖像,其中最出名的非杨震莫属。“四知堂”的名称源于东汉太守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以及后来名垂青史的“四知”之诫。杨震赴任东莱时,路过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一带)。时任昌邑县令王密曾受杨震举荐,为谢恩,他在夜晚悄悄怀揣十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见四下无人,便说道:“幕夜无知者。”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王密十分羞愧,只好带着礼物回去了。这就是著名的“四知”典故。
杨氏祖宗画像旁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清白傳家”。杨震63代孙杨良福是四知堂的讲解员,他告诉记者,那是杨震的真迹,一代代杨氏子孙通过刻石、拓片把真迹传到了今天。杨震一生追求清白正直,为官十几年,不修豪华宅府。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太守期间,常以素菜为食,衣无锦绣,徒步往来不乘马车。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置办产业,他坚决不肯,慨然说道:让后世人都称子孙为“清白吏”,这样留给他们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他在京任司徒时,几个好友出资,将其几间破土屋拆建重修成雕梁画栋的花园大宅,意欲给杨震子孙留下一份祖业。杨震把这几位朋友请到家中茶水待之。茶过二道,挥毫泼墨,写下了“清白傳家”四字家训。几天后,豪宅化为乌有,而“清白傳家”四字家训留于子孙,留于后人,千古传颂!
置身堂内,仿佛能依稀听到杨氏先祖的训诫声。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雨,许多历史印记依旧熠熠生辉。“念先人立业教家,不外忠愍遗训”“愿后嗣继志述事,毋忘清白流风”,这是其中的一副祠柱对联,杨氏先人的优良家风,从中可以窥斑见豹。
杨氏子孙秉持“清白吏”家风,誉满天下,杨震36代孙杨萃是其中一位。他授大理寺评事,官至兵部尚书,人称“萃公”或“一字太公”。南宋淳熙二年(1175)八月,杨萃镇守江南吴地,带头捐款、赈济灾民、开仓放粮、安抚百姓,民无不念其恩德。杨萃也是仁川杨氏始祖,为避李思曩之乱,隐居于缙东蒋润岭下(今仁川镇岭下村)。他将祖上的“四知”精神一同播撒到了这里,并悉心传承,要求后代将“四知”二字“挂于堂,点于灯,铭于心”。
杨乔,乾隆十六年授文林郎。任知县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安抚庶民以慈惠,深受百姓拥护,将他当成百姓的保护伞,调升磁州积知州时送行百姓逾万,众送万民伞,以颂其德。
……
受杨氏先人“廉洁”家风影响,黄余田村村民在红色革命年代也熠熠闪光。20世纪30年代,杨震63代孙杨兆星曾担任中共缙云县工委书记。1931年春,他在河南打入国民党部队,很快被提升为上尉副连长。一次,一个团长因冒犯上司,上司欲借机除之而后快。这个“秘密任务”交到了杨兆星手里。杨兆星不忍杀害同僚,放了这个团长,自己被迫离开国民党部队。不久,那个被他放走的团长在另一支部队当上了团长,送来一百元银元,并再三要求杨兆星给他当副官,杨兆星婉言拒绝,毅然回到家乡,义无反顾地献身革命。
一代代杨氏子孙经受四知堂千年古训的洗礼,在清廉的人文滋养中椒衍瓜绵。而今,历史又赋予四知堂新的使命,作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廉政教育基地,“正直做人,清白传家”的古训依旧在耳边回响,亘古不变······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