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萧统、陆游等历史名人都在磐安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卢琰、孔端躬、王象之、周师锐出类拔萃,留名史册。磐安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百姓安居乐业,是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人文道德高地,先后涌现出感动中国人物、孝老爱亲模范陈斌强,浙江骄傲、卖菜老人羊耀周等道德模范。
卢琰:柴周大臣义不臣宋
卢琰(900—985),字文炳,原籍汴州玉川。仕后周,为典检尚书。从太祖郭威治国,“不避险夷,鞠躬尽瘁”。太祖曾为其竖碑太庙,以纪其劳,称其“学精清粹”,若“潘玙冰霜”。后周显德七年(960),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返汴州即帝位。入宫时,见周世宗柴荣之遗孤薪王柴熙诲,意欲杀之。卢琰劝阻,抱回抚养。赵匡胤封卢琰为越国公,卢琰以“柴周大臣,义不臣宋”,携柴荣之遗孤熙诲出京,辗转至浙江,最后隐居于灵山之麓(即翠峰山,现属新渥街道),仍称玉川卢氏,以示不忘故本。为避赵宋觉察,将柴熙诲改从卢姓,易名为睿,作己第三子,以女卢锦嫁之。卢琰定居后,着力开发地方,延请名师,设立学校,以教化风俗,培育人才,后其九子均列显爵。
赵宋平定全国后,标榜以仁厚立国,曾访先朝临难不屈之士,以昭厚德,激后世之忠义。然柴熙诲之事仍隐而不宣。卢琰高风亮节,知于朝野,然携柴氏遗孤而奔,存柴氏一线之绪,正宋室之所忌,故湮其史实,其名不扬。明洪武初年,卢琰裔孙卢应主建越国公祠于宅左。卢本心撰《宋越国公传》,程正谊撰《越国公祠记》,载于《永康县志》。
孔端躬:第三圣地始祖
孔端躬(?一1138),字子敬。原籍山东曲阜厥里,系孔子四十八世裔孙,少力学,登进士第。宋宣和三年(1121)授承事郎、大理寺评事。持身清白,除暴安良,吏畏其威,人怀其德。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端躬与父评事若钧、伯中奉大夫若传、兄衍圣公端友等护驾南渡。伯与兄寓居留州,端躬则侍父随驾,抵台州之章安镇。
时端躬目睹朝廷腐败,奸臣揽权,叹息不已,自以枉为朝官,意欲丢官弃禄,作一庶民,觅栖身之地,自食其力,与草木为邻。道经永康榉川(今盘峰乡榉溪),值父若钧病逝,遂葬父于钟山之后坞,并隐居于榉溪,承先志建山庄古寨“南宗厥里”。宝佑二年(1254),理宗追端躬功德,以衢州孔庙例建榉川南宗厥里孔氏家庙,赐“万世师表”金匾一块,遂为孔氏婺州南宗。其子孙照例免赋税劳役,白身最长者可荐朝录用。
陈宗誉:其义可依其勇可恃
陈宗誉(1091—1165),字彦声。安文人。宋宣和年问,金兵南侵,社会混乱,盗匪遽起,邻县有人将从之,宗誉前往劝阻,晓以义理,陈述利害,得以阻止。安抚使刘述古嘉其才干,命其将领乡兵,保卫地方。宗誉整顿部伍,并尽出家资,激励士兵效力。时有溃兵数百人,流窜地方,宗誉一骑往招,感之以大义,众皆感动而从,自此地方自卫兵力益强。故东阳虽地当要冲,却能独保安宁,未受匪盗骚扰。安抚使更奇其才,欲授以官职,宗誉坚辞不受。建炎初年,群盗四起,地方深受其害,州县官府复命宗誉领军防御,宗誉再次捍卫乡里安宁。其事迹为山阴转运使陆宰闻悉,以为宗誉“其义可依,其勇可恃”,“是豪杰士,真可托生死者也”。乃奉母楚国太夫人携子陆游并会同内阁龚茂良、尚书晏景初,三家共千人来安文避难,居三年乃归,所携文碟书卷,均保安全。
因宗誉捍卫地方有功,朝廷补为承信郎,又适高宗登极,恩迁承节郎。荐为盱胎军守,不赴,末几而卒。陆游为其撰《陈君墓志铭》,百姓在杨岩路为其建祠以纪念。
王象之:著《舆地纪胜》二百卷
王象之(1163-1230),名熺。南里(今尚湖镇大王村)人。登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历任四川长宁军文学,江西分宁、江苏江宁知县。志行高洁,无意于禄位,中年起隐居著述。
象之出身于仕宦之家,祖豪为达州刺史,父师禀,绍兴间官宜春主簿,知江州。象之少时即随父宦游四方,江、淮、荆、闽,皆有其踪迹。其仲兄四至锦城,其叔北趋武兴,南渡渝、泸。归来时述及异地之山川风物,都引发象之对地理学之兴趣。
及长,又长期出游,全国有名之都会,名山大川,皆亲临考察。又搜集天下地理书籍及诸郡图经,分析综合,辨谬存真,再加亲自考察之所得,著《舆地纪胜》二百卷。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每郡自为编,以郡之溯源,沿革为编首,而诸邑次之,郡之风俗又次之。郡中山川之英华,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异同,故老之传记,以及诗章文辞之有关风土者,莫不摘其要而记之。
其自序有云:“世之言地理者尚矣。郡县有志,九域有志,环宇有记,舆地有史,或图两界之山河,或记历代之疆域,其书不为不多,然不过辨古今析异同,考山川之形势,稽南北之离合,资游谈而夸辩博则有之矣;至若收拾山川之英华,以借助于笔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使骚人才士,一览而山川效奇,则未见其书,此所以纪胜之编不得不作也。”
象之生于南宋,正当理学盛行,文人士大夫莫不在虚玄之理学中钻营,争论不休,并将理学卷入政治漩涡。独象之花毕生之精力,完成颇具实用价值之巨著,为地理学之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周师锐:策陈万言武状元
周师锐(1182—1231),字仲祺,号仪父。玉峰人。少年即工词赋,时有佳作,为士林所称。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登武举进士第一名,敕为状元。临试时主考官得师锐文稿喜甚,语曰:“此文何独可冠右科,在文章亦当为首选”。殿试时师锐策陈万言,皆切中时事。及第后,从戎四载,擢为门舍人知滁州,末行,留为御带器械兼干办皇城。后出知英德府,又召还归班。后又出知封州,卒于任所。
师锐在朝,以国事为重,不趋炎附势。分析形势,能纵览全局,并预测局势之发展,而不从浮议。宁宗命他赴北边御敌,敌不能支,窜徒河南。此时朝中士大夫提出乘势北伐,所谓“运气既衰,机会勿失”,而师锐力排众议,“吾根本不充,岂容轻举,开禧前轨可鉴也。”其后兵端渐开,后患难收,果如其言。自英德府召还时,师锐提出:“今日事势可虑者不专在此,而在岭南之摧锋军士,江西汀赣等处必且挺为盗。”去封州时又为理宗进言:“古今激盗贼之变者非一端,有以力役劳民而致变者,有以科罚横敛致变者,有以轻挑妄作公肆立刻而致变者。今年岁不登,求宁无益,而弭之乏术;则在乎去贪酷而择循良耳”。后汀赣二广“寇贼鹏张”,悉如师锐所预言,故乔行简称师锐“其识虑之精如此,岂不学孙吴者所能至哉”。
师锐平生安贫乐义,为官清廉。自岭南归时,不带南方之物。平素每论郡政是非,前后郡守对其且敬且畏。外貌宽和,与物无竞,居官律己,凛不可犯。性好孝友,乐于助人。卒后,追封为观文殿大学士,护国紫金光禄大夫,又转为奉议大夫。宰相乔行简为其撰墓志铭。
王霆:身先士卒“小宗泽”
王霆(1180一1245),字定叟,号玉溪。南里(今尚湖镇大王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高大父豪以武功著称,为达州刺史,敕封临沂郡。父炳武举中试,授浙西兵马副都监。霆少年颖异英发,研习经史,为文动辄数篇;精习韬略,尤工骑射,人誉为“古之羿君无以过之”。
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登武举绝伦异等。主教官乔行简说:“吾为朝廷得一帅才矣!”授承节郎,从鄂帅钟兴嗣戍边,寻又委霆专一教习总效军。末几,调沿江制置副使李植幕下,守黄州。淮右兵叛,霆往招抚之。时宋室偏安江南,倚长江之天险,江防紧系朝廷之安危。王霆参谋军政重事,于军事知无不言,特别对江防提出不少真知灼见。谓用兵之道,不在兵之多寡;军队之素质如何,训练之精良与否,决定战争之胜负。从招募兵员到部伍训练都得从严,不可夤缘关节。若军纪废弛,无以究其窜逸生事之辈,急则无以稽其并力向心之志,无以连其逃阵不进之心,必致败事。”
理宗即位,特差充浙江副都监,驻湖州。时潘甫等起兵,霆往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寻因李全兵叛,犯盐城,攻海陵,赵胜出戍扬州,属官莫敢从行,独霆慨然曰:“此岂臣子辞难之日!”出城接战,霆必身先士卒,大小十八战,每战皆捷,雄威踊跃,敌见之丧胆,势若山崩冰释。于是咸称之为“小宗泽”。
霆卒后,谥“贞忠”,遣使御葬,赐翁仲石兽,以表其墓,陈氏封恭人,赠硕人。其墓在二十九都螃蟹山之原。宝谟阁大学士李大同为其撰墓志铭。霆生平驰骋疆场,戎马倥偬,为一代骁将,《宋史》有传。其著作有《玉溪集》行于世。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