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专栏 >> 大盘山文学
佳村的舞龙传说
仲富兰
2019/11/04 来源:磐安新闻网  

  作者简介:仲富兰,男,汉族,上海市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新闻学系主任,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民俗文化研究通信》主编。多年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有《中华风俗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当代人与民俗》《民俗与文化杂谈》《十二生肖趣谈》《文化寻根》等著作。

  我与磐安县玉山镇佳村神交已久,也可以说是一段文字缘。

  15年前,即2004年,我在思考中国人世代流传的舞龙风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花费了许多时间来阅读古代典籍资料,各种名目的灯节不可能早于汉代,但“舞龙”风俗起源则要早得多,它是古人“祭天”风俗的遗留,时间上可上溯到数千年之前的夏商周三代,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盛行“敬天”“祭天”,古人未启之时,龙神话成为他们崇拜的神灵,那个时候的人们相信龙是专管雨水的司雨神,对于靠天吃饭的民众来说,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作为司雨之神的龙的重要性也许超越了帝舜、契和后稷。因而这种想象出来的龙也就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礼记·王制》说:“春曰礿,夏曰褅,秋曰尝,冬曰烝。”说的是夏商两朝的祭祀,在一年中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正时的祭祀。而到周王朝以后,则改为春曰祠,夏曰礿,秋冬不变。人们在祭祀时舞龙,是幻想龙是司雨之神,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在历史文籍中出现的时间很早,但要寻找这些资料也非易事,古代典籍中鲜有记载,那就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寻找。我以为,以客观实在的物为中心建构的民间传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他们的历史观点和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被称为“口传的历史”,其历史价值甚至可以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纠正历史记录的谬误。

  然而民间传说与故事浩如烟海,各种舞龙来由的传说与掌故也是众说歧出,记得那一年我从浙江民间故事集成中发现了这则民间传说:

  传说在浙江金华有一座奇灵山,山下有一条名叫“灵溪”的大溪流。人们每天都用灵溪的水来浇灌稻田。传说神龙为解百姓干旱之苦,行云播雨,得罪了天庭,遭到玉皇大帝的问责,被处以问斩的处罚。说来也怪,那些日子,金华天天下红雨,更奇怪的就是在灵溪的岸边,从天上落下一条被分割的巨龙身体,后来,百姓知道后都十分后悔,所以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龙,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拼接起来,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浙江金华所辖的磐安县有一处灵溪院址,就是今百年老校玉山中学校址。该校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十八年赵衍为之记,院僧振济写下《灵溪杂咏》诗传世,可以证实佳村作为这则舞龙发源地传说的旁证。

  因为感动于这则民间故事,我在《民俗文化传播》一文中,以佳村舞龙传说案例,论证了中国民俗传播特点,当然也记录了这个凄美的舞龙故事。灵溪是磐安玉山镇的母亲河,全长20多公里,穿越整个玉山镇,汇集多条支流后,在佳村的东西两头作了两次大角度拐折后,流入五丈岩水库,最终汇至曹娥江。这里与民间舞龙起源之地的传说高度吻合。这篇小文章发表后,在网上不胫而走,引发了《金华日报》记者石磊的考证报道,刊发在2005年11月15日《浙中新报》头版,《磐安报》记者陈可礼也发表了考证报道。

  此后不久,我得知海峡对岸的台湾国语日报社出版的《中国民俗节日故事》丛书第一册《龙灯》,开篇之语就讲了一个关于舞龙起源的民间故事:浙江省金华有一条大溪,叫做“灵溪”,溪水从北边的奇灵山上发源,顺着溪谷流下,一直流到平地。沿着溪水流过的地方,散布着不少村庄,村庄里的人都靠种田生活……那本书的作者也认定起源地在浙江金华磐安玉山镇的灵溪。

  玉山镇佳村八十八岁老人陈亨和先生,原先是玉山中学的教师,自小喝着灵溪水长大,又在灵溪之畔工作了大半辈子,他对家乡的这条母亲河感情极深。陈亨和退休后的二十来年,他坚持不懈地收集当地与舞龙文化有关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居然有二三十条之多,如《神龙是赐主,神龙也威严》《龙尾横在下觉庵》《上天入地化龙坞》《佳村新安寺寻踪》《灵溪巨龙的传说和中华舞龙的发源史》《龙头左眼——西井的故事》……我读着这些文稿,觉得陈老师是一位挚爱家乡历史文化的老人,更是一位执着于佳村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望者。为了表达我的敬意,这次我雨中访佳村,特地带上了拙作三卷本《中国民俗学通论》,请这位老前辈指教。

  我在佳村访问,令我惊叹不已的是,在灵溪两岸,灵溪神龙的故事都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找到现实的对应。传说中的神龙被斩,龙头、龙身、龙尾都降落在灵溪两旁,留下了永远不朽的地名与形体,龙首就降落在村中世称“龙头背”的地方;龙身降落在“化龙岩”;龙尾降落在“龙尾山”上,而且形象神似,惟妙惟肖。龙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的图腾,带有“龙”的地名在各地屡见不鲜,但像佳村如此密集的龙字地名,“金衩龙、花龙坞、蟠龙、来龙头、长龙”……更有龙首、龙身和龙尾与传说故事的情节惊人吻合,很是令人称奇。在佳村,纪念神龙,古已有之。佳村有“龙王庙”“放生池”,特别是有一支由当地淳朴民众自发形成的“龙灯源”板凳龙的队伍,演绎成将龙连接起来的凄美故事。香港阳光卫视2008年曾经拍摄视频向海内外进行传播,继而由作曲家孔迪专门谱写了《舞龙源之歌》,响彻国内外乐坛。

  佳村是一个古村落,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原是周姓的繁衍之地,隋唐时迁居于此,四周布满庵院。据陈亨和老人说,可考的就有六庵四庙,兴盛时期,灵溪一带分为西周、东周、前周、后周等几个村,它们互为相接,盛极一时。传说中当地有一条“十里长街”,街上光雨伞铺就有18家之多。村里有百年老校——玉山中学,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有张浩、僧大开等均是此地的名人,兼有过几位抗战的阵亡将士和远赴东南亚与日军作战的远征军老兵。

  经过这些年来各方人士的辛勤劳动,挖掘整理,灵溪作为舞龙起源地的成果收集工作初见成效,作家张本高著《龙灯的故乡》、学者周伟毅撰《舞龙故乡》,先后由吉林和湖南两地出版机构出版《舞龙舞狮读本》,其中都说到“舞龙起源于金华”。国内各大媒体包括《文化月刊》以及西班牙华人媒体《欧华报》、美国华人刊物《文萃》都作了较为翔实的采访报道,磐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党政领导前往佳村调查研究,都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文本。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如今,磐安玉山镇和佳村村民都在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号召,将佳村打造成一个新型的田园综合体,以佳村的人文传统与故事,建成了“龙文化展示馆”,建设了“舞龙源”“舞龙峡”景观和景点,同时结合南宋遗存——玉山古茶场,建立了古茶场博物馆,让古老的佳村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磐安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因一段文字而与一个古村落结缘,是我的福分。我忘不了玉山镇、佳村领导和村民对我的欢迎,忘不了陈亨和先生对我的信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道义与情义,也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我的文化研究工作还要继续做下去,以一己的绵薄之力回报磐安父老乡亲对我的厚爱。

  佳村,我还是要来的。  (本版摄影  丁修勇)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