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磐安新闻
决胜小康 圆梦有你┃陈承职:“领头雁”开农改先河 “好把式”三获省劳模
2020/07/16 来源:  记者 杨适时

编者按:

全面小康不是一蹴而就的。“决战决胜”的历史当口,即将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圆梦时刻,我们不但要眺望前方,还要回望来路,向磐安历史上无数的“铺路石”致敬。本中心重磅推出“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主题报道”,专门开辟《决胜小康 圆梦有你》栏目,生动再现我县小康路上具有引领性、典型性的代表人物,深入采写其奋斗事迹,讴歌典型人物的历史贡献,激发全县上下决战决胜的战斗豪情,助力全面小康建设,敬请关注。

陈承职:

“领头雁”开农改先河 “好把式”三获省劳模

1951年2月,磐安大地春寒料峭,解放初期的深泽乡涌动着不同寻常的改革发展生机。在大伙的热烈欢呼声中,全县第一个互助组——陈承职互助组在深一村成立。该互助组有农户10户,耕牛2头,领头人陈承职年仅26岁,开启我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先河。

同年,我县贯彻党中央关于“团结互助,解决困难”的方针,共计建立互助组111个。正因为牵头成立全县第一个互助组,1951年,陈承职被评为磐安县劳动模范。在表彰大会上,他平生第一次身披红花上台领奖,从县里领回一头大黄牛。

陈承职旧照

陈承职生于1924年10月,深泽一村人,出身穷苦。6岁时,家中惨遭火灾,母亲被迫改嫁,他只能以茅棚为家,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14岁开始挑盐、做长工、卖苦力,直到新中国成立。含辛茹苦的生活磨练出坚韧的意志与强壮的体魄,20多岁的陈承职身高175厘米,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已是大高个。他经常挑着三四百斤货物,翻山越岭,健步如飞。在做长工的岁月里,他练就了一身本领。从水田到旱地,从粮食到中药材,从“犁、耙、耕、耖”到“栽、锄、治、收”……脑子好使、喜爱钻研、上手快的陈承职,干起农活出类拔萃,是闻名十里八乡的“好把式”。

1952年春,县委、县政府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按照“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原则,确定深泽陈承职等4个互助组为典型示范组。通过培训骨干、评选劳模等活动,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互助组以“劳动换工、评工记分、工资找补、收益兑现”的形式,发挥组织优越性,促进农业生产。

1952年冬,以陈承职互助组为基础,我县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深泽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凸显了比互助组更显著的优越性。1953年秋,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冬,经中共金华地委批准,陈承职领衔的深泽一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入社农户达110户,成为磐安县第一个高级社。

1953年,陈承职被评为1952年度浙江省劳动模范,获奖大水牛一头、喷雾器一台、现金20元、“卫生衣”一件,并光荣地出席“华东劳模大会”,成就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从旧社会的饥寒交迫,到翻身解放做主人,开创我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载誉归来、万众瞩目……对陈承职来说,这好像是一场梦,他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凝视着牛圈里的水牛,他赶忙上山割来新鲜草料喂养它。忆苦思甜,抚摸着眼前的水牛,他爱不释手,激动得好多天没睡好觉。

现存奖品、纪念册、证件

此后,陈承职再接再厉,义无反顾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解决群众温饱乃至过上小康生活而不懈奋斗。陈承职先后荣获三个年度(1952、1954、1957)省劳动模范称号,六次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并担任过多届省人民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村长(解放初期)、农会主任、初级社社长(书记)、公社副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1958年12月,深泽高级社社员收入分配方案公布到户,93.3%的农户增加了收入,社员们敲锣打鼓进行了庆祝。相比1957年,765亩早稻平均亩产增加了71斤,增产54315斤……玉米种植面积增加232亩,增产54300多斤……白术、元胡、芍药种植增收40150元……深泽高级社迎来一个喜人的丰收年。

俗话说,“浪一浪去一丈,俩铜板凑一双”。作为领头人,陈承职身先士卒,全力贯彻“勤俭办社、民主办社”的方针,精打细算修理旧祠堂当作办公室,为集体省下1880元;厉行节约,压缩社务开支至只占全社年度总收入的0.44%。针对农业生产严重缺肥的问题,陈承职在个别小队试点基础上,克服干部的畏难情绪,力排众议在全社40个小队推广,有效缓解了缺肥问题。

旧时积肥挖泥的池塘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1958年正月的一天,寒风刺骨,深泽的池塘里结了一层薄冰。天寒地冻,暂时干不了其他农活,陈承职便安排各生产队挖泥积肥。寒冷的清晨,池塘的岸边,皑皑白霜在阳光中闪着晶莹的光芒。众多社员在岸边一字排开,看着池水就不禁打寒颤。大家都怕冷,不太情愿下水挖淤泥。此时,陈承职二话不说,推开人群,手脚麻利地脱下棉衣,卷起裤脚,毫不犹豫地迈入刺骨的冰水中,甩开膀子挖起淤泥与茅草。之前,陈承职组织社员从山上割来茅草,投放到池塘里腐化制作有机肥。社员们见状不约而同地说:“社长都下水了,他不怕冷,我们哪能怕冷!”于是,大家纷纷下水挖泥,半天时间就完成一天的积肥任务。

如今昌头畈种植的玉米

同年夏天,洪水肆虐,眼看30多亩玉米田可能被洪水淹没。冒着肆虐的雨水,陈承职带领三十多个青壮社员赶赴田头抢筑防水围堰。通过数小时抢险,成功砌成一米高的石头围堰,终于保住了玉米田。

1962年深秋,深泽人民大会堂刚刚落成不久,便迎来史无前例的“大阵仗”——“磐安黄籽”高产示范总结推广大会。86岁的陈承义是新渥街道深泽社区的居民,他曾经作为磐安农业生产的先进人物与陈承职两次到杭州开过会。据陈承义回忆,当时的这个高产示范总结推广大会是他见过的规模最大的会议,县(时属东阳县)、公社(乡)、村(大队)、生产队干部近2000人参加会议。会期三天,第一天是参观深泽昌头畈田玉米高产示范畈,第二天是经验交流与典型发言,第三天是分组讨论。主会场放在深泽人民大会堂,边上深三村的晒谷场摆满了多个大饭蒸,专门为与会人员做饭。场面宏大,引得村民成群结队地前来围观。会上,陈承职作为深泽公社代表上台作“磐安黄籽”高产示范的主题发言。

陈忠信(陈承职儿子)在昌头畈现场指认“磐安黄籽”高产示范畈旧址

深泽是“磐安黄籽”玉米品种的发祥地,该玉米品种具有秸杆矮、光照足、防风耐旱,不秃顶、蒲头饱满、籽粒紧密,成熟早、产量高、味道好等特点。当时,深泽公社经过长期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系统、成熟、规范的“磐安黄籽”种植管理技术规程。其它地区玉米亩产在400斤左右,深泽的“磐安黄籽”亩产近700-800斤。作为田玉米高产示范畈,深泽昌头畈“磐安黄籽”的亩产更是高达1000斤,号称“千斤亩”,在当时名噪一时,轰动四方。

高产示范总结推广大会后,1963年7月,金华专署在深泽公社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大力推广“磐安黄籽”栽培技术,金华地区各县(市)200多人到现场观摩学习。现场会后,深泽公社接到金华专署指派的新任务——组织19名农民技术员到金华、武义、永康、义乌、江山、衢县、兰溪、开化、常山等地传授“磐安黄籽”栽培技术。

1985年1月8日,为小康建设奋斗一生的陈承职因病与世长辞。回忆起父亲,67岁的陈忠信眼角不由瞬间湿润:父亲是一名好党员,一生艰辛劳碌,为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助推小康建设奉献自己的一切,当群众的日子好起来了,61岁的他早早地走了……

陈忠信告诉记者,他十几岁开始就推独轮车、开拖拉机运货,鲜有时间与父亲一起从事农业劳动。父亲总是公私分明,从不与家人分享或商议公事,陈忠信脑海里几乎没有他如何大抓粮食生产的记忆。在他印象中,父亲总是天蒙蒙亮就起床,先到村里转一圈叫干部起床,安排好一天的活,再回家吃早饭,然后天黑才回家。几乎一年到头如此,没得空闲。

陈忠信隐约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父亲跑到舟山考察洽谈后,回村办了一家制作特种竹签的村办企业,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3-4万元。管理企业,父亲也是六亲不认,不怕得罪人,员工一旦吊儿郎当马上开除。对于私占私藏村农科队财产的村干部,父亲也不护短,果断处置,赢得群众的赞誉。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父亲总会秉持公心,千方百计做好。

最后,陈忠信动情地说:“在乡镇干部岗位上退休7年后,我终于有幸能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这是他的夙愿,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也会高兴的!”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