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磐安新闻
艺术助推乡村振兴
2019/04/30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邵汉诚 杨萤萍/文 金玉良/摄

艺术让乡村更美好

杭师大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院院长 周少雄

  周少雄认为,关注艺术是一个重要标志,这表明人们已经在关注生活的美好,说明乡村振兴从过去的数量增长,逐渐转变为品质的提升。

  艺术应当深层次融入乡村。周少雄表示,艺术不仅仅应该走向民宿、旅游产品,还应该走向景区、村庄和风情小镇。当生活讲艺术、讲美的时候,这个生活其实就已经是精致、有品位的了。

  近年来,农家乐发展迅速,最初的炒几个菜和标准住宿模式已经缺乏竞争力。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农家乐需要越来越多的功能和内涵。周少雄说,游客住下来以后,不仅需要吃住,还需要娱乐和体验,这就要求农家乐在提升过程中进行完善。要进一步拓展游客社交空间,比如说,可以根据每户农家乐各自的特色,组织特色厨艺展示、家传技艺展示等小活动,提升农家乐的趣味性和体验性。

  周少雄对艺术推动乡村振兴充满信心。他说,艺术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能够让村庄从景区村庄走向文化村庄,进而走向研学品牌,达到产业和文化的全面振兴。

  乡村建设要让百姓拥有获得感

中国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 黄骏

  现如今,众多乡村千篇一律,如何避免乡村同质化?黄骏给出了他的观点。黄骏说,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决不能淡忘本土文化基因,要通过文化备案形式构建起整个地域文化特色,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要通过艺术介入,让地方真正的民间文化艺术萌发出来,让乡村按照本土文化自主生长,达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的目的。

  艺术助推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人这个主体。黄骏认为,乡村建设要让老百姓拥有获得感、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乡村地域性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要。本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乡土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成长中。基础教育还要从大众领域来抓,要把当地传统文化和人文价值理念,通过艺术手段传播开来。同时,要充分运用多元化网络传播方式,让本土故事传播到每个人心中。

  提升群众参与度,是推动本土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黄骏表示,要为村民构建一个像文化礼堂这样的公共空间或者平台,通过公共平台的搭建,让村民们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

  黄骏说,磐安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如果将文化与艺术合理地注入乡村,营造出一个逍遥游式的磐安,一定能够让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走向更高层次。

  乡村是艺术来源的肥沃土壤,是艺术施展的广阔天地

中国美院、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陈浩如

  乡村是文化传承的最后一个宝藏,是艺术来源的肥沃土壤,更是艺术施展的广阔天地。

  陈浩如在乡村从事建筑活动时发现,许多村庄都呈现出衰败的趋势,甚至有些村庄已经成了“空心村”。大约三年前,建筑师们调查发现,这些衰败村庄村民的平均年龄是57岁,随着驻守村庄的人的老龄化,这个村庄也走向了衰败。“村庄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还有村落的道德崩溃,因为乡村原始的体系崩溃了。”

  针对发现的问题,陈浩如认为,实施乡村拯救计划已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乡村传统的文化底蕴,这是乡村艺术的来源。他和太阳公社团队在杭州农村打造了一个用传统茅草、竹子为主要建筑的农舍,使当地濒临失传的茅草建材技艺重获新生,并且这一主张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大家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当中,让当地文化传承有了活力。

  另一方面,乡村的“重生”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满足现代村民的新需求。他认为,传统和现代并不冲突,中国传统农村民居的自然性与现代环保建筑有相似之处,如可持续性、自我维持性、生命健康理念等。农村建筑的材料可以全部取之当地,比如磐安乌石村的石头房、泥庐村的泥房,但在内部装修时,要将艺术设计融合进去。

  陈浩如坦言,他曾经多次踏上磐安的土地,独特的乡村地貌给了他极大的创作灵感,行走在磐安的乡村,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探索地貌+人文+工艺的创作形式在农村的表现形式,磐安是个绝佳的试验田。

农村+艺术+教育,农村要有更多功能

杭州太阳公社创始人陈卫

  在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时,农民却已老去或洗脚进城,而城市对生态食品的渴求和乡村情结却越来越浓,陈卫感受到了潜藏的危机。他想,农村没有理由就此老去,但要让农村留住农民,首先必须让土地留住农民。他和伙伴创办的“太阳公社”,牵起城里人和乡下人,让各自需求完美对接。

  从太阳公社的创办经验来看,乡村要振兴,就得留住人,想要留住人,仅靠硬件不行,要靠内在的文化共鸣。目前,农村+艺术+教育的模式已经在杭州获得成功,如果这个模板能在磐安复制成功,将为磐安的乡村振兴带来新的转机。

  陈卫曾经多次到过磐安,对磐安的农村有初步的了解。盘峰乡高姥山村高峰自然村柴狗巷区块位居群山之中,周围梯田错落有致,农业发展条件好。但令人遗憾的是,这里只留下14户村民,农业的根基在削弱。他认为,磐安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农村的振兴大有希望。本版文字记者邵汉诚杨萤萍图片金玉良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