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磐安,青山含笑,绿水欢歌。蔚蓝的天空下,弥漫着纯净的清香,鸟儿们在自由地飞翔;绿色的田野上,飘荡着欢快的笑语,人们在幸福地忙碌着。
5月10日至12日,名家走进大盘山暨全国第四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在磐安举行,20多名国内知名文学家、建筑师相聚在绿水青山,共赴一场“诗和远方”的心灵之约,共同探讨“建筑与文学”的水乳交融。
思想在交流中升华,灵感在碰撞中产生。名家大师们为磐安好山好水好空气点赞的同时,也为磐安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远望磐安
清晨,东方的地平线泛起一丝亮光,小心翼翼地浸润着浅蓝色的天幕,几朵棉花似的白云被霞光抹上迷人的橘红色,镶上了金边,海德酒店旁的柳树也低垂着枝头,柔顺地接受着晨光的沐浴。
5月9日一大早,名家走进大盘山暨全国第四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策划人之一的洪铁城走出房间来到户外,用手机拍摄海螺山顶清晨的美景,并发送给即将要来磐安参加研讨会的朋友们。他这样写道:“大家早上好,现在是早晨5点33分,气温14度,我在美丽的山城磐安欢迎各位的到来。”
洪铁城是我县城市规划建设顾问,他对磐安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文化一直钟爱有加。早前,为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洪铁城总是一有机会就跑到农村考察古建筑,几十年来与磐安结下了深厚情谊。他说,正是磐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促使本次研讨会在此落地。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让这些文学界和建筑界的顶级名家能够真正走进磐安、了解磐安,感受磐安独特的魅力。
“每次下班开车回家,FM93频道都会播放‘身心两安,自在磐安’的广告,这让我对磐安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我心中时常在想,究竟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地方,能让去过的人都赞不绝口。”高鹏程是此次参加研讨会的文学家之一,谈起最初对磐安的印象,他感慨地说:“陆游三次来磐安,留下的名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绝唱。所以,磐安不仅是陆游的磐安,也是我和所有诗人向往的磐安。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在磐安留下了诗篇佳作,让磐安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份空气都散发着文化的芬芳”。
“连山锁黛郁葱笼,路回峰转碧漳通。常向画图寻胜景,不知身在画图中。”晚清江南才子叶蓁用诗句描绘了家乡磐安如诗如画的美景。对于诗歌,刘元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山水和诗歌从来就是孪生姐妹,不管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还是经过诗人反复吟唱的水光山色,都是百写不厌的。更何况磐安历史悠久,人文丰富,这本身就隐藏着丰富的诗歌题材。“虽然之前从未来过磐安,但通过翻阅资料已初步了解到了磐安的魅力,对磐安充满憧憬。此次的磐安之行,让我对这个充满文学气息的地方更加刮目相看。”
此外,一些因为特殊原因未曾参与研讨会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也纷纷在微信群中表达了自己对磐安的向往之情。“因出国交流,很遗憾未能参加本次研讨会,也无法亲眼见证磐安的美景与历史人文,下次有机会一定要来磐安感受一下。”“常常听人说,磐安群山拥翠,有‘浙江之心’之称,在这样一个地方写作,一定能带来许多灵感。”
走近磐安
5月10日,名家走进大盘山暨全国第四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的嘉宾们陆续来到磐安。五月的磐安,微风和煦,青山叠翠,秀水潺潺,这里的一枝一叶都在用力生长,似乎在热烈欢迎走进磐安的客人们。
江南,是多少北国人脑海中魂牵梦萦的向往;浙江,是多少有志之士奋斗路上孜孜不倦的沃土;磐安,是多少离家打拼人心中家乡的模样,这里有幼时和伙伴戏水的清澈小溪,这里有日暮时分古屋顶上的袅袅炊烟,这里有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却的乡愁……
收到绿水青山“邀请函”后,20多名全国知名建筑界和文学界的专家一齐赴约,想要与磐安来一次亲密接触。许多成员是第一次来到磐安,这座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丰富非遗文化的山城,给他们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呢?
5月10日下午,从天津奔赴磐安的张抗抗在车上睡得正香,司机小心翼翼地行驶着,生怕吵醒了这位古稀之年远道而来的贵客。当车子渐渐驶进磐安县域,张抗抗醒了,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对开,饱满的绿色似乎透过车窗,浸染了身上的衣裳,眼前风景让她一扫疲惫之感。她看到,文溪边,水清岸绿,行人三三两两漫步在杨柳树下,几杆鱼竿垂到水中,水面上散开的水晕底下,是成群的红鲤。
“张主席,欢迎来到磐安!”
“原来是磐安到了,怪不得我觉得(风景)很不一样了。”张抗抗小声地和随行人员说话,似乎生怕打破了车窗外的宁静。
张抗抗坦言,之前她从未听说过磐安,来之前想象过无数种磐安的样子,但眼前的磐安,确实超乎了自己的想象。“草木掩映中,房屋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多少置身雾霾与废气中的城市人的向往,至少我自己,无比向往这样悠闲的生活。”之后的两天时间,张抗抗行走在磐安的山水和古建中,详细了解了磐安的历史和文化,她感叹:“磐安真是一个令我难忘的地方,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会更多地关注磐安。”她送给磐安10个字——浙中好山水,文化百花园。
确实,磐安是一个让人走进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和张抗抗一样,第一次来到磐安的文学和建筑名家们,对磐安的初印象都来自这里的生态环境。每一个来到磐安的客人,在经历兜兜转转的山路十八弯后,都会有陆游笔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之感。
“我有点醉了,醉氧!”慢慢打开房门,走到阳台上远眺,汪兆骞轻闭双眼,张开双臂,深深地吸了一口海螺山顶的空气,“这里的空气清醒中带着甜味,像极了儿时的味道。”在这个资深编辑和作家眼里,认定一个地方首先要看的就是环境,而磐安“芳草繁茂,花鸟为邻”的诗意栖居生活已经征服了这位大家。
绿色是磐安的底色,绿色生态在磐安大地上萌生了绿色产业、绿色理念。磐安的绿意盎然,绿得“高调”,绿得显山又露水。
曾获“三毛散文奖”的青年散文家周华诚毫不掩饰对磐安的喜欢,他在朋友圈发布了许多磐安美景图,配文“鲜!”“这些图都是我随手拍的,在美的环境里,我也成了摄影高手了。”周华诚眼里“鲜”,首先是指自然生态“鲜”,磐安特色的食物和药材给人富有生命力的感觉。其次是生活状态“鲜”,美丽乡村移步换景,村落、山丘、亭台、古楼、小桥散落其间,“未来,直接带着地气的生活方式和事物会更加珍稀,磐安不缺!磐安和我的追求相契合,这是一个可以充分激发创作欲望的地方。”磐安的山水,透着宁静和诗意,在这场“建筑+文化”的饕餮盛宴中,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磐安的古建,沉淀着文化和历史,为家国天下的大师们,打开走进走近磐安的大门。
认识磐安
初夏的磐安,青山绿树,碧水蓝天,残红尚未褪尽的枝头,绿叶已接替了主角的位置,一簇簇、一丛丛,竞相伸展,如盖、如云、如缕、如毯,如火如荼。张抗抗、叶廷芳、居吉荣等文学、建筑界名家徜徉在浙中山水间,与大自然亲密约会,留意和体会磐安的时令意味。
玉山古茶场、尖山乌石村、灵江源景区、榉溪孔氏家庙、大盘山博物馆、蔡氏宗祠……初夏是这些景点游览的最佳时节。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面对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磐安画卷,听到最多的就是名家们的赞叹。
磐安的竹林,在名家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么多、这么翠的竹林是怎么来的呀?人工种的吗?”张抗抗问道。人群中有人回答:“这些都是自然生长而成”。名家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摄下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徘徊在这种绿意中,怎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强劲脉动,怎不让人身心为之动容?
大盘山博物馆全面展出了磐安的特色建筑、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地貌。“花溪平板溪”展示区前,名家们驻足许久,对平砥清流的神奇自然景观啧啧称奇。不少名家询问景区所在,想要一探美景。听闻景区正在提升改造,名家们纷纷表示,今后有机会定要到花溪景区走走。
梓誉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名家们对梓誉古村落及其古建筑形制、文化积淀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仔细观看蔡氏宗祠内的展陈、匾额等,惊叹先人的智慧和磐安的文化积淀。居吉荣认真分析了宗祠构造及格局特点,他说,磐安的古建筑样式精美,内部结构匀称,是典型的婺派建筑特色。磐安现有古建筑视野开阔,梁上的雕刻也各具特色,“千工梁”等精细化物件的存在,能够很好体现工匠的精湛技艺。
一盏盏精美的“无骨花灯”悬挂在蔡氏宗祠侧厅之中,张抗抗仔细观看后赞叹道:“无骨花灯”真漂亮呀!名家听闻,纷纷涌上前去,一饱眼福。休息之余,名家们品尝了磐安的特色果蔬——覆盆子。李未吃了一颗后说,覆盆子是磐安特产,清甜可口,还有益补肝肾的功效,平时不多见。
乌石村位于高山台地之上,村庄两侧有大片农田,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玄武岩墙体乌黑锃亮,蓝天白云跌落于水面,人在景中;古井、屋檐、古树……细细体味乌石村的人文底蕴,穿梭于古韵迷人的婺派建筑,深沉的历史刻在了每一根檐柱之上。汪兆骞坐在树荫底下,他说,磐安不仅有美好的、诗画般的自然山水,从古至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与自然紧密相连,形成了比山水更丰厚的文化底蕴。翻看历史文献,有文字记载起,就有了磐安的文化遗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将成就磐安今后的发展。
灵江源玻璃悬廊上,名家们凌空漫步于峡谷之上,置身在层云之巅。翘首远望,只见群山延绵,云雾缭绕,像披了一层亦幻亦现的丝巾,不得不让人惊叹江山如此多娇。洪铁城毫不吝啬地赞美道,磐安的山有独特的美,它的朴实亲切就像父亲的脊背、母亲的怀抱。磐安的美是原生态的美,是最高贵的美。他引用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话:“最高贵的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做暴烈的醉人的进攻。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度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在它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它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山巅之上,闲暇之间,名家们挥笔书写了对磐安的赞美“浙中好山水,文学百花园”“诗画山水”“我爱大盘山”……
称头碑是古茶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经受了百年时光涤荡的官制碑刻,处处都在向人述说着历史的轮回和沧桑,专家们趴在橱窗前,一字一句地品读着因岁月洗刷而略显模糊的碑文。
沏上一杯热气腾腾的云峰茶,捧在手中,茶叶条索紧直,色泽翠绿,汤色嫩绿,香气持久,尽显其“三绿一香”的独特魅力,细嗅杯盖,有兰花清香沁人心脾,轻啜茶汤,如琼浆入口,唇齿留芳。叶廷芳说,生态好,才能出好茶;历史久,才能有底蕴,游在磐安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临近傍晚,清风凉意。名家们沿溪而上,探寻榉溪的太公树。溪水很浅,清风徐来,细心的张抗抗注意到溪中央的突石上有一把竹椅子。她感叹,这样的生活太惬意了!太惹人羡了!
许是知道了名家们要辞别了,那林间的鸟儿,也变得格外欢快起来。一声声啼啭,或清脆,或浑厚,或婉转,或悠扬,如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流动在初夏时节清新而通透的空气中。汪兆骞说,生态环境优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宜居磐安、身心两安,这就是磐安的优势!
瞭望磐安
磐安是山的世界,群山连绵,蜿蜒起伏,被称之为“万山之国”;磐安是树的海洋,植被葱茏,绿意盎然,被誉之为“浙中绿肺”;磐安是水的源头,谷纳万千山泉,山蓄四江之水,被冠之为“诸水之源”。第一次来磐安的张抗抗已深深迷恋于磐安这一养生秘境。尖山镇乌石村管头自然村蓬勃兴旺的旅游经济让见多识广的她看到了磐安乡村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她深入乌石古民居、小街巷、茶吧等地参观考察,对乌石村的乡村旅游开发深为赞赏,“古村落因为旅游焕发出新的生机”。考察中,她对乌石建筑颇为好奇,为乌石古民居粗犷而精巧的营建而赞叹。她说,乌石村开发出来以后要做的就是管理和服务,要把旅游业态有序化、规范化、细节化,游客怎么来?怎么住?怎么玩?都要想得很具体,服务很周到,让游客拥有很好的居住、游乐体验,才能积攒好的口碑。
同样对磐安的好山、好水、好树、好景赞叹不已的还有夏桂平,他说,在磐的两天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磐安给他留下的印象却是极其美好。他眼中的磐安,群山俊美、人杰地灵,是一处充满人文气息的“心灵归属地”。磐安的综合发展充满活力,磐安的发展路子充满智慧,它是具有整体而系统性的,并最终归结到“生态优先”“生态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子上来,值得许多地方学习和借鉴。夏桂平有一个梦想,将来为磐安建设一座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乌石特色图书馆。
磐安不仅具有优越的生态资源,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014年,磐安被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在玉山古茶场,张抗抗详细了解我县产茶、制茶、售茶历史和赶茶场、竖大旗等特色民俗,对磐安丰富的茶文化赞赏有加。张抗抗希望,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特色传统文化。同时,磐安也是中国药材之乡,中药材资源丰富,农家乐发展要利用好本地的特色中药材,深挖药文化,研究开发特色药膳,加强培训推广,把特色药膳融入到农家菜品之中,提升农家乐的吸引力。她说,磐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此优质的地域文化内涵,一定会提升磐安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磐安多山,山中多古道,古道连着古村落。双溪乡梓誉村、盘峰乡榉溪村、尖山镇横路村都是中国传统村落。
高鹏程说,磐安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虽然规模形制不大,但有着很强的辨识度,精致绝美。他认为,民间艺术家在修复古建筑时,切勿刻意修旧如旧,要修旧如初,让其再次经受时间的洗礼。希望磐安今后在现有保存的古建筑基础上,在适当的空间建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婺派建筑群落,力求与现代建筑无缝对接,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统一,让磐安的建筑格局既具有现代气息,又符合传统建筑的审美。他还指出,一个没有人的古村落是没有生命的,古村落由人建筑,也要有人居住,与生活息息相关,人在建筑中的活动就是生活。磐安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上要注重创新,更要体现人性化,一定要以人为本,让人感到舒适、方便、安全、愉悦。
洪铁城为我县两个“国保”单位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同时,他也非常看重横路村的规划和发展。他说,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能随心所欲,它是一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再造工程,通过修复、保护和开发,才能让古村落重新绽放勃勃生机。洪铁城认为,横路村的古村原生态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人对村庄规划的原始智慧,是村庄规划值得借鉴的样板。横路村建筑类型丰富,在建筑学上具有教科书意义。
磐安是“浙江之心”,“心”是地理方位上的中心;磐安也是“浙江之房”,“房”是安放精神和肉体的地方。建筑行业的不凡成就给居吉荣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与东阳等其它县市相比,磐安虽然建筑资源先天不足,但是磐安建筑行业正迸发着勃勃生机。如何打造宜居磐安、绿色磐安、文化磐安、宜商磐安、精致磐安、大美磐安,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磐安建筑业,居吉荣表示,磐安建筑企业走出去还不够,外向型经济仍然有待加强;磐安建筑企业产业集中度还不强,需要加紧提升;磐安建筑企业有领导地位的不多,还要加大培育力度。为此,居吉荣提出五点建议:要注意人才的培养,企业发展始终靠人,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磐安建筑业要提早作出谋划,与相关院校做好对接,定向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及一线技术职工;要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在前列要靠文化,磐安的建筑民营企业家要深刻把握这一点;要改革和完善产权和股权制,分清责任,要依法依规进行增资、转让;要注重施工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要走出去,磐安建筑企业要敢想敢为敢试,要学会借势借力,走出去寻求发展。
磐安,是身心两安的地方,是诗意栖居的场所。短短两天磐安之行,密集而丰富的资源、信息,给文学家、建筑师们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他们对磐安的发展给予美好的祝福,纷纷表示,磐安的山水一定会进入到他们的文学、建筑作品之中,让更多的人认识磐安、走进磐安、创作磐安。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