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磐安新闻
建筑是文化的沉淀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名家走进大盘山暨全国第四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发言摘要(三)
2019/05/13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张傲 应燕航 应羽淇

新华社资深记者 丛亚平

让建筑沉沐在文学的光华里

  建筑与文学是源远流长的关系,建筑与文学的互相补充、呼应、参照,有利于各自的发展和繁荣,推动整个文化的进程。丛亚平说,文学对于建筑的构成和持续性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丛亚平曾发表文章《建筑与文学——一个隽永而又新颖的话题》,文章深刻地阐述了建筑与文学水乳交融的关系。她认为,建筑不仅具有供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功能,还担负着反映和记录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和时代精神的责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川大体如此,建筑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国人崇尚的是儒家文化,给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学瑰宝。文人需要建筑激发自己的灵感,而建筑也在文人的笔下灿烂生辉,名扬四海。到如今,一提起某某古建筑,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古人对其的介绍,心中回荡的,也是古人的篇章。建筑无言,关于建筑的传说和诗词却让建筑沉沐在文学的光华里。中国文化精神,特别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楼阁很能体现这种特色。丛亚平举例说,雄伟的滕王阁,是建筑与文学结合的典范。因为有滕王阁的建筑,才会有王勃千古绝唱《滕王阁序》,又因为有了王勃的《膝王阁序》,才使滕王阁名扬天下。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散文家 林丹娅

建筑在生活中体现诗意

  与生活最亲近的方式,是让建筑在生活中生根发芽。林丹娅认为,建筑能把我们从诗和远方拉回到现实中,并体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当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美术馆建于自然保护区中,80%的建筑都建在地下,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使得建筑能够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林丹娅指出,这符合现代人渴望远离都市,回归自然的愿望。美术馆建在一座山头上,从远处眺望,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首诗。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流畅的和谐。除了自然风光外,每一座城市都在用建筑的语言诉说属于自己的美。起初,建筑只具备功能性,后来,不断从建筑中体现出文学的诗意。建筑界和文学界的大师把文学和建筑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建筑体现日常生活的美,文学也能提升建筑的品位。建筑的语言直接有力地对人们诉说了当地文化的品位和艺术美。林丹娅认为,磐安乡村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经验。她的老家福建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风景秀丽,但在乡村建设中的规范化与管理方面,乡村建筑缺乏诗意和美感。

《浙江作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魏丽敏

文学让建筑更具魅力

  “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用作品说话。无论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都应该坚持用作品说真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话语,而写作者努力追求的,是在时代话语的潮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魏丽敏对自己的要求。

  作为一名嘉兴人,魏丽敏对家乡最出名的古村落——乌镇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乌镇是一座保存得相当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并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体现出江南以水建市的特点,乌镇因以水稻和养蚕为主业,所以还保持着一些江南农村的风情和建筑格局。乌镇的许多桥梁风格多种多样,有原始和雄伟的多孔石拱桥,美丽而有趣的砖桥,每座桥图案复杂,或石拱,或铺砌,雄伟或精致。

  乌镇之所以闻名中外,这其中文学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魏丽敏认为,因建筑而产生的文学作品是光彩夺目的,作为以语言文字构建的文学作品与用砖瓦石块水泥钢筋构筑的建筑物,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魏丽敏说,纵览古今中外的建筑与文学便知,由建筑发生的文学不胜枚举,而文学中所描写的建筑更是比比皆是。有许多建筑因文学而出名,又有许多文学来源于著名建筑。

海南大学建筑系主任、博士 夏桂平

用文学家的思维方式评判建筑意匠

  作为一位建筑师,夏桂平从事建筑设计二十几年,现在还从事建筑教学工作,跨界谈建筑与文学,他感觉是一场很有创意的思想碰撞。他认为,自古以来,建筑与文学就形影不离,建筑是空间容器,人的活动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人总是要在建筑空间中活动,所以,文学也总在描述建筑的故事,或者说,建筑是文学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景,凡此举不胜举。

  各位文学家对建筑的探讨,夏桂平表现出自己的情怀,他倡议,多关爱建筑事业,用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多评论评判建筑意匠,促进我国建筑评论事业的发展,甚至要向欧美建筑评论学习,通过跨界批判,引导中国的建筑话语在世界多一点影响力。同时,他也主张,对于建筑和建筑现象的研判,应当以多元化的思考角度,秉持“此时、此地、此景”的三统一论点,或许看待建筑及其建筑现象会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两天的时间很短暂,时间虽匆匆,但磐安给夏桂平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他眼里的磐安,群山俊美、人杰地灵,这里是一处充满人文气息的“心灵归属地”,这里的综合发展充满活力,这里的发展路子充满智慧,它是具有整体而系统性的,并最终归结到“生态优先”“生态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子上来,值得许多地方学习和借鉴。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