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磐安新闻
汪兆骞:从人性的角度瞭望中国文坛
2019/05/13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杨萤萍 邵汉诚/文 陈兆贤 金玉良/摄

  名家名片:汪兆骞,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部副主任、编审,《当代》杂志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著有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及《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等。

  汪兆骞是中国文坛享有声誉的编辑、作家,年近80高龄,见证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次前来参加名家走进大盘山暨全国第四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是他第一次走进磐安,磐安良好的生态、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他。

  在磐期间,汪兆骞深入参观、考察了大盘山博物馆、蔡氏宗祠、乌石村、玉山古茶场、灵江源森林公园和孔氏家庙等地。一天的参观行程让他对磐安有了更细致的了解,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看法。

  汪兆骞说,磐安拥有美好的、诗画般的自然环境,但若自然环境与人没关系,那它就只是自然环境。只有当自然环境与人发生了关系,才能产生文化,而有文化的地方才会有文化渊源。

  磐安不仅有秀丽的山水,从古至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与自然紧密相连,于是有了比山水更丰厚的文化底蕴。翻看历史文献,有文字记载起,就有了磐安的文化遗存。汪兆骞说,在磐安这片土地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将成就它今后的发展。

  汪兆骞认为,磐安的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且极具吸引力。要去评判、认定一个地方,首先要看的就是环境。如果生活环境里,充斥着雾霾、人口爆炸、交通堵塞,那么生活质量就必然受影响。在磐安,生态环境是第一优势。作为一座宜居城市,磐安舒适的环境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并留下来为它的发展献策献力。“车子一进入磐安,还在汽车里,我就感觉到了空气的不一样,下车后,我甚至有点醉氧。”汪兆骞说,在磐安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在这里睡觉,非常安稳。”

  磐安的古村落同样让汪兆骞印象深刻。针对磐安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汪兆骞认为,文化保护要符合其自有的规律,磐安的古村落大多是修旧如旧,保留了真正的文化遗存,也保留了其自有的特色。磐安的古村落里,没有刻意建新的仿古民居,古村落少了些矫揉造作。“外面有不少地方,都喜欢拆旧,然后进行仿造,新建仿古民居,但是他们忘了,再怎么仿造,东西是新的,就没有了文化意义。”汪兆骞认为,磐安的古村落基本保留了原始风貌,具备极大的文化价值,更值得去挖掘文化内涵。

  古村落是凝固的文化、凝固的历史,更是凝固的“诗歌”。汪兆骞坦言,古村落是文化内容的载体,保存极其不易。他建议,古村落除了要保护好,更要让它继续发挥作用,相关部门要对古村落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它的历史、在它的土地上生活过的人物、发生过的故事,要避免一味追求经济价值和过度开发对文化造成的破坏。汪兆骞说:“保护文化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把历史资料搜集好、整理出来。”

  汪兆骞认为,建筑和文学相依相生且共存。他建议,磐安有关部门在组织专家详细记录建筑历史、人物背景、故事传说的同时,还要进行提炼,从文化层面进行开发研究,让已经凝固的文化遗存,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磐期间,汪兆骞为县融媒体中心全体采编人员和全县文学爱好者开讲。汪兆骞站在中国文学的顶峰,瞭望中国文学的发展,理性分析人性的复杂性,深情呼唤文学的使命感,热情讴歌文学的光辉,从文学的使命、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文学即人学等方面,引经据典,展现和讲述了文学的价值和力量。

  汪兆骞回忆了从求学到工作的往事,从一名怀揣着文学梦的青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从见证一个个作家的成长到他们对自己的影响,汪兆骞感谢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结识的文学师友,让他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参与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和沧桑变迁。

  在汪兆骞看来,文学即人学,文学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就是写人的普通生活,从普通生活中发现传奇,寻找诗意。在文学和人学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一直在变革中前行,文学空间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文学史的论域,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景观,但审视自我和社会,拷问人性,一直是文学的视域和生命。汪兆骞在《民国清流》一书中说,历史既是辉煌的宫殿,也是阴森的墓地,但历史也是有质感、有温度、有细节的。他怀着敬畏和疑问走进民国时期,就是想弄清它的真实状态,看清文化大师的真实面貌。他从文学的视角发现,人是极为复杂的,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黑暗与光明、崇高与卑下、尊贵与低贱,交融共存于人的灵魂深处,交相错动、彼此搏斗,你生我灭、此消彼长,正是人独特的性格,构成了文学的脉络特征。

  年近80高龄,汪兆骞依旧保持每天阅读、写作的习惯。他说:“工作的时候没有太多时间写作,30多年只出了六七本书,写的比较少。退休后就想多花些时间到写作上,如今每天坚持写作6个小时,至少3000字。”

  汪兆骞一生与书籍、文学相伴,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又把自己的一生用在文学编辑和创作中。汪兆骞坦言,有自己文学作品的民族才能有民族自信,培植文化自信是当代文学不容忽视的任务。

  汪兆骞以时间为轴讲述了文化自信的建构与发展。五四运动是中华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它催生了一大批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化大师,也开启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门。而此前的新文化运动培育了中国新的知识分子意识,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打开国门,开始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今天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这个时候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有“文化自信”,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以文学的力量塑造中国知识分子“士”的风骨和德行,进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奉献更多、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汪兆骞说,在他完成《民国清流》收官之第七卷,不得不向那些留下丰富文化遗产和高尚文化灵魂的大师们告别时,“独为神州惜大儒”,竟然流下两行清泪。好的文学作品,就要心怀敬畏,尊重文化传统,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留住中华民族的集体乡愁,是汪兆骞的初衷,也是大师们留给大家最珍贵的文化传承。他特别寄语县融媒体中心:为生活发声是媒体人永远的乡愁,希望我们“守望磐安,成风化人”。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