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磐安新闻
建筑是文化的沉淀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名家走进大盘山暨全国第四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发言摘要(二)
2019/05/13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应羽淇 应燕航 张傲

中国婺派建筑创立者、建筑师、诗人 洪铁城

把山水优质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磐安的好山好水名副其实,但如何把这些优质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文学是催化剂。”研讨会上,洪铁城提出了这一观点。

  文学与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洪铁城以我县榉溪孔氏家庙为例,分享了文学与建筑的相辅相成。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儒家文化是“北有曲阜,南有衢州”,榉溪孔氏家庙的发现,打破了固有的文化认知,在文学史中也有其重要意义。或许孔氏家庙在原先的建筑价值上,只是一个普通的县级文保单位,在文学上有重要突破后,一跃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洪铁城认为,未来几年,磐安的发展将迎来无限可能,要从文学、建筑、规划等多个角度慎重思考。现在的城市小区,只能算是人们休憩的一个区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园,真正意义上的家园还是在农村、在山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的沟通距离变短,物与物的交换形式变得多样,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模式,大型企业向山区转移,高档社区向农村发展将成为新的选择。

原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散文家 谢大光

建筑和文学都是沉淀的艺术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有三种方式比较容易破坏建筑艺术:时间、政治宗教革命、时尚。谢大光认为,时尚的破坏,其威力远大于革命。

  建筑是沉淀下来的艺术,建筑是凝固的交响乐。谢大光说,今天仍有生命力、仍能留存下来的建筑都是历史形成的,时髦的东西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必将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建筑艺术不一定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流派创造,而是长期文化积淀的成果。一个临时玩闹式的时髦,却可能破坏建筑的某一艺术。任何好的建筑、传世的建筑,都是一个民族的沉淀,是各个世纪的堆积。

  建筑很容易受到时尚的伤害,文学也是如此。谢大光表示,本质上说,建筑和文学没有区别,两者都兼具实用与安放心灵的功能。建筑与文学的创新都是在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不是空中楼阁。建筑和文学面对着一样的任务,一样的问题和一样的挑战。他建议,“建筑与文学”研讨需要持续不断推进。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副主编 汪兆骞

建筑与文学通过“审美”紧密联系

  建筑与文学看似毫无关系,但两者其实联系紧密,由此也就产生了神奇而独特的建筑文化。汪兆骞认为,建筑与文学是相通的、一体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拓展了审美领域,通过“审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背景和空间。尤其在我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情感的载体,建筑将人与自然融合到同一层面。例如,文学反映生活,而建筑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语言为材料构筑艺术形象,并以渗透情感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是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带有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其最为直接和独特的作用是它的美悦作用,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得到情绪、感觉和精神上的满足。

  而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建筑。任何人都离不开建筑,任何人都有审美追求,审美是人类情感的最高追求和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建筑美学目标在于运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各种类型建筑,进行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诠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陶冶建筑审美情操。

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交响乐团艺术家 刘元举

文学与建筑的情怀是一致的

  文学是记忆的载体,而建筑可以把每个人的个人记忆、感情空间和视野转变成一种共同记忆。当两者相融,记忆就会加倍,像瀑布一样倾泻成心中的风景。因此,文学和建筑的情怀是一致的。

  刘元举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形态美,建筑是有情怀的。城市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而历史建筑则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浓缩。我国建筑包含了民族的历史文化,更包含了浓厚的中国古典美学。建筑可以被摧毁,但建筑的情怀永在。文学亦是有情怀的,文学中蕴含着哲学和生活的道理,它能书写日常生活、反映人生状态、表达生命情怀、追寻真善美、呈现人文关怀。文学创作是艰苦的过程,内容的选择,思想情感的把握,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表达和个别用词的拿捏,都需要严谨、反复的修改,这正与建筑师的严谨相似。

  没有文学的建筑是呆板、无生命的,只有赋予了文学的建筑,才能生动活泼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如今这个时代,成功的建筑要走在文学作品前面,而作家则应该写走在建筑前沿的东西。”刘元举说。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