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磐安新闻
红遍磐安┃第二站:方前
2019/10/16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杨适时 应燕航 潘辉 实习记者 卢明

  风起云涌汇方前红色初心照前方

  青山不改苍松立,绿水长流磐石竖。

  秋深天高,西坞山依然一片苍翠,革命烈士陵园若隐若现。墓碑后,两株腰鼓粗细的木荷连根并生,亭亭如盖。陈方球等十位烈士长眠于此,其中三位是无名烈士。

  10月11日上午,县融媒体中心报道组、方前镇、民范村、炉田村干部等十多人在革命烈士陵前肃穆默哀。一瞬间,众人屏息凝神。青山绿水一片沉寂,鸟声断断续续,俨然哀鸣。走进西坞山革命根据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史,是县融媒体“红遍磐安”大型采访活动(方前站)的一部分。

向革命烈士默哀

  这一天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方前、民范(乌岩坑)、炉田、寺岙等村,与革命烈士亲属、干部群众面对面采访。记者一行跋山涉水,进村入户,踏着先烈的光辉足迹,瞻仰革命遗迹。我们穿越百年时空,回望血与火的战斗岁月,触摸先烈红色初心的脉动。

  二十世纪初叶,对中国而言是风雨如晦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时代大潮不断激荡着方前这块土地,红色的种子注定要在这方热土破土而出。陈方球便是这颗种子冒出的顶芽。

  寺岙烂泥塘村,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走出方前红色革命的领路人——陈方球。1928年3月,陈方球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当时中共天台县委委派回老家方前开展革命活动,建立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方前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1929年2月,方前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即方前区大队(游击队)在乌岩坑西坞山成立,队伍规模最大时达到120多人。陈方球任大队书记,施仁灶任队长,轰轰烈烈地开展武装斗争。

  安营扎寨日夜操练,四处惩处土豪劣绅劫富济贫,枪林弹雨中与国民党部队浴血奋战……有豪侠英武,有快意恩仇,有舍生忘死。无论高潮还是低谷,正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革命到底,抛头颅、洒热血。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在西坞山,陈方球坚守初心,不断思索革命的未来。几度抬头问天,几番抚枪踯躅,陈方球拍案而起,在西坞山茅棚柱子上挥毫赋诗道:“认不清非为识者,看得破乃是明人。数尺地五湖四海,几更天万古千秋。”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远大抱负和宽广胸怀,陈方球用生命践行自己的革命誓言与理想。

  国民党部队疯狂反扑,对西坞山根据地开展多次“围剿”。1930年10月,19名方前区大队战士和群众被捕,4人被杀害。国民党当局血腥镇压革命运动,方前地区一片白色恐怖。陈方球、施仁灶不得不远走他乡避难,其他区大队人员也分散隐蔽。

  

  方前早期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展现了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地方统治,唤醒了人民群众,让红色革命的种子在方前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青山有幸埋忠骨,明月皎皎映长夜。正是陈方球等先烈忠贞不渝地践行革命初心,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前进的方向!

  “烂泥塘”里走出革命家星火燎原中谱写红色传奇

  绵绵西坞山,奔流始丰水。中国共产党在方前留下光辉足迹,历史选择在这片土地上描摹永不褪去的红色。追随革命先烈的脚步,我们来到方前镇寺岙村麻车岙自然村,重温红色记忆。

  陈正宽老人正在指认外祠堂旧址

  大伙沿着村口小溪往上走,87岁老人陈正宽在队伍前方带路。约两三分钟后,在一块空地前,老人停下脚步,回过身来,用手中的拐杖在空中比划了一番,介绍道:“这就是外祠堂的旧址,当时陈方球的杂货店就开在这里,以卖盐等作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岁月流逝,如今外祠堂已夷为平地。但正是在这个貌似毫不起眼的方寸之地,陈方球与其他共产党人以此为据点,演绎许多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陈方球出生于1903年,是方前镇寺岙村烂泥塘自然村人,也是方前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1923年,陈方球毕业于天台中学,翌年至临海黄沙大园村小学教书。他出身农民家庭,深知劳动人民的疾苦,素有抑富济贫的思想。期间,天台、临海分别成立“星星社”“乙丑读书社”等进步社团,《向导》《新青年》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秘密传播。这更加坚定了陈方球投身革命、改造社会的决心。1928年3月,中共党员余虞廷、郑思科(郑思科与陈方球是天台中学同学)到黄沙活动,见陈方球思想进步,倾向革命,便介绍其入党。

  1928年8月,中共天台县委派陈方球回老家方前发展党员,开展地下革命活动。陈方球回乡后以走亲访友的名义,首先介绍乌岩坑的施仁灶、寺岙的洪时虎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方前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方前支部,陈方球任书记。接着,又发展4人入党,革命队伍迅速壮大。

  当时,国民党视共产党如洪水猛兽,并进行残酷镇压。为方便开展地下活动,陈方球舍弃烂泥塘的老屋,寄居在麻车岙的外祠堂。同时,为掩人耳目,陈方球在外祠堂开了一间杂货铺,秘密开展革命斗争。陈正宽回忆说,当时,距离外祠堂不远处有一座石拱桥,名叫街路许桥。陈方球与党组织接头大多就在该桥上进行,他们相互约定特别的“暗号”,双方接头时会故意将衣襟的上下纽扣扣成不对称的样式,不同的扣法代表不同的含义,以此来甄别敌我。

  1929年2月,时任中共天台县委书记石瑞芳扮作卖盐人,来到陈方球店里,传达中共浙江省委“开辟新区,组织农民武装,积极准备暴动”的指示,鼓动、组织、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接受指示后,方前地下党组织迅速在乌岩坑西坞山组织了70余人的农民革命武装。建立宣传队,到附近村庄进行“打倒国民党,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宣传活动。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方前区大队和群众打土豪、惩劣绅,西坞山成为革命根据地。

  1929年8月13日,陈方球率20余人应东坑口村农民协会的邀请,从西坞山出发翻山越岭赴东坑口,协助开展“二五”减租斗争。陈方球等当面驳斥国民党东阳县长,使其灰溜溜离开东坑口。同年10月,陈方球、施仁灶带领70多人,到距方前15公里的天台街头打土豪劣绅。大地主曹六妹、曹九妹闻声而逃。大家抄了地主家,把衣服、家具、粮食统统搬出来,分给穷人。临走时,还在街上贴了许多标语,向广大群众宣传共产党政策,号召劳苦群众团结起来,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在多年的革命运动实践下,陈方球认识到方前地区的农民群众还没有广泛深入地发动起来,许多农民对共产党和游击队还缺乏信任,生怕游击队走后会遭到地主豪绅和国民党的报复。陈方球决定狠狠地打击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1930年4月,陈方球计划突袭东阳县政府,故意派人到东阳各地扬言:“红军要攻打巍山了。”东阳县政府信以为真,将驻守东阳县城的县保卫团调到巍山。陈方球乘东阳县城兵力空虚之机,立即组织人马冲进东阳县政府,打死打伤敌人多人,烧掉了机关文件账册。

  在陈方球的领导下,方前党支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农民群众的革命觉悟迅速提高。方前农民革命运动声势高涨,有力地支援了浙江工农红军第二纵队的游击斗争。

  西坞山:方前红色革命的“井冈山”

  寒露刚过,秋意渐浓。民范村乌岩坑自然村小溪潺潺,村口的红枫叶星星点点,仿佛在娓娓诉说着那动人的红色革命故事。

方前村石碑

  1929年2月,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即方前区大队(游击队)在乌岩坑西坞山成立。后来,这支农民武装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浙江第二纵队第二支队,由陈方球任党支部书记、施仁灶任大队长、詹跃华任支队长、何小五任副支队长,队伍规模最大时达到120多人。

  村民倪奕庆今年56岁,从小听老辈人讲述乌岩坑的革命故事。童年时期,那些流传多年的“大话”一直陪伴他成长。倪奕庆说,一代代乌岩坑人繁衍生息,这一条穿山越岭的乌岩岭古道是维系大山以外世界的唯一通道。当时,这条古道是乌岩坑人前往金华、台州、绍兴府的要塞,全长5公里,东起乌岩坑村,翻越西坞山后途经尚湖镇岭干村,再通往县内外。陈方球利用古道的艰险崎岖,率领方前区大队,在山坡上设岗哨、建碉堡,依山扎寨。队伍起居司号,日夜操练,纪律严明,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乌岩岭古道

  “喏,那条路上面的山地就是当年陈方球他们活动的旧址。”顺着倪奕庆手指的方向望去,乌岩岭古道就像一条龙盘踞在森林秘境中,每一级乌黑光亮的石阶都在诉说着革命记忆。置身群山丛林间,仿佛感受到当年的战马嘶鸣、刀光剑影。

  为提高红军指战员的作战能力,陈方球、詹跃华不仅经常进行革命宣传教育,还经常舞刀弄棒、赛枪法。战士们有时把木板挂在树枝上照红心“打准子”,有时把蒲鞋、酒盅抛到空中瞄准射击比枪法。

  西坞山老辈人口口相传,施仁灶腰间总是别着一管短枪,出行往来时,故意挑崎岖险峻的山路,在村中也喜欢“飞檐走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身手。身手敏捷、战斗力不凡的方前区大队经常出击百里以外的地方,出其不意地攻打敌人。这造成地方豪强的极大恐慌,许多地主豪绅纷纷跑到城里向国民党政府求救,要求派兵征剿,捉拿陈方球等人。1930年3月8日,正值方前集市,天台县伪县长张宝堔派自卫队队长催杰带兵驻守街头,伺机围剿,企图消灭方前区大队。

  陈方球、施仁灶得知情况后,立即回到西坞山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全体指战员决定主动出击,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3月下旬的一天凌晨,陈方球、詹跃华、施仁灶等带领区大队攻打街头镇。红军英勇善战,敌军死伤多人,催杰见势不妙,狼狈逃窜。红军冲进街头敌军驻地,将敌人丢下的衣物文件等,连同“忠义祠”一并烧毁。方前区大队的武装斗争危及国民党在天台一带的反动统治,招致天台、东阳、新昌等地国民党驻军的疯狂反扑。同年10月24日,天台、东阳两地伪军300多人和地主武装200多人,从炉田、乌岩坑、桐油山、付岙四路进兵集中攻打西坞山红军。红军首领陈方球、詹跃华、施仁灶、何小五等亲自指挥,英勇还击,一连数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当时我在麻里塘的山脚放牛,带着一个草帽,对面的机枪突然扫射过来,子弹就从我头上飞过,我急忙往炉田方向奔跑,绕了一个大弯才跑回家。”乌岩坑村施泽正老人回想起小时候的情景,直言胆颤心惊。当时,国民党士兵伪装成村民,蒙混过关,骗过了村口岗哨,悄悄潜入乌岩坑村。国民党部队里应外合,对方前区大队进行夹击。战斗持续了半天,战场从西坞山转移到乌岩坑,两军短兵相接,继续搏斗。国民党士兵在村中大肆屠杀,甚至将年仅18岁的村民施宅宽当作是红军,砍了头颅带回去邀功领赏。最后,红军杀出一条血路,冲出敌人的包围,退到深山老林。詹跃华断后,在乌岩坑过溪时一手抱着年轻的警卫员沈松秋,纵身一跃,跳到乌岩溪对岸。詹跃华拿出双枪,对后面的追敌高声喝斥:“敢过来我就打死你们。”敌人知道詹跃华勇猛过人、枪法精准,于是立即逃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西坞山战斗中,先后有19名方前区大队战士和群众被捕,4人被杀害。西坞山红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方前地区谱写了“井冈山”式的革命壮歌。

  鱼水情深留佳话施友政两助陈方球虎口脱险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方前地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如影随形。革命能在方前的土地上萌芽、生根、开花,除了以陈方球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前赴后继之外,良好的群众基础为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红色给养”。其中,施友政两次帮助陈方球虎口脱险的故事,更是成为鱼水情深的革命佳话。

采访寺岙村老人

  1930年3月8日,方前集市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于耳。樟树脚四合院突然闯进一拨不速之客,二十来个自卫队士兵背着枪,气势汹汹地找到四合院主人施友政。作为当地望族,施友政对这样的场面早已司空见惯。在一番寒暄后,得知这批士兵是从15公里外的街头而来,此行目的是抓捕“匪首”。施友政一面招呼自卫队留下吃中饭,一面安排他们入住厢房。

  在施友政的殷勤招待下,自卫队队长催杰放松了警惕。见身边无人,催杰拿出一份抓捕名单,让施友政帮助捉拿“匪首”。接过名单,施友政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妙,原来名单上的头号人物就是好友陈方球。施友政故作镇定,表面上表示愿意配合抓捕,心里寻思着如何通知陈方球等人。

  正当施友政心急如焚时,恰巧两个人有说有笑地从后门进来,手里还拎着一刀猪肉。施友政定睛一看,正是陈方球和施仁灶。催杰看到有陌生人突然出现,立即声色俱厉地问道:“他们是什么人?”施友政急中生智回答道:“这是我的朋友,来赶集的。”见催杰不断打量陈方球和施仁灶,施友政马上转移话题说:“今天集市非常热闹,要不我们上街玩一下,或许能碰到‘土匪’。”待把自卫队骗至街上,施友政又以解手为由趁机赶回家中。见陈方球、施仁灶还在等候,施友政赶紧把自卫队来捉拿他们的情况说了,叫俩人火速转移。于是,陈方球和施仁灶躲过一劫。

采访施友政儿子施逢达(左一)

  68岁的施逢达老人是施友政的儿子,他回忆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樟树脚四合院不幸失火焚毁,但父亲帮助陈方球脱险的故事依旧历历在目。施友政的姑姑嫁在寺岙烂泥塘村,距离方前村2.5公里。小时候,施友政经常到姑姑家玩耍,结识了陈方球。他俩经常在一起摔跤、玩游戏,堪称“光屁股朋友”,后来还成为私塾的同窗。

  “虽然父亲帮助陈方球在方前脱险,但也没能挽救西坞山革命根据地被‘围剿’的命运。”施逢达叹息,1930年10月,方前区大队在国民党残酷“清剿”下暂时分散隐蔽。陈方球趁隙回家告别妻儿,打算暂离家乡伺机东山再起,不料行踪被敌人侦悉。国民党军警包围了烂泥塘村,妄想一举活捉陈方球。施逢达说:“我太爷爷是举人,我们家在当时是名门望族,人脉关系好,当得知围捕陈方球的消息后,父亲便立刻派亲信暗中通知陈方球,让国民党的围捕计划再一次落空。”

(特别感谢县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