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磐安新闻
红遍磐安┃第五站:大盘
2019/11/07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陈可礼 杨萤萍 张傲/文 陈兆贤/摄 队员:卢樟海 郑晨光 党员代表 曹明福

  10月下旬,县融媒体中心“红遍磐安”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大盘。秋后的大盘颇有凉意,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追寻革命足迹,感怀峥嵘岁月,故事催人泪下,初心铭刻不忘。

推翻反动统治 夺取革命胜利

  1949年4月19日下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第九大队大队长陶健率部到东磐交界的马宅杨岩弄村,与东磐支队会合。两支部队成立了临时指挥部,由陶健统一指挥。21日凌晨,部队向国民党磐安县城所在地大盘发起进攻。

  战斗一打响,国民党县长赵昭泰马上逃到大盘东侧的狮子山上。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我部队一举占领了国民党县政府、警察局、监狱和自卫队部,俘获大批县政府文职人员和部分反动军警,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一台收发报机和其它物资,释放了在监的“犯人”。傍晚,东磐支队与六支队九大队撤出大盘,分别回到东阳和永康。

  两支部队联合攻占国民党磐安县城,是解放前后共产党军事武装在金华地区攻下的第一座县城,震动了周边各县。从此,磐安西南部和东阳南乡连成一片,成为游击区。

  离休干部陈子丹时任东磐支队义东九大队教导员。1949年,陈子丹曾两次参加解放磐安的战斗,包括3月16日突袭国民党自卫队安文中队、4月21日攻克大盘的战斗。

  陈子丹回忆说,4月21日,他负责带领一个小队到市口村攻打伪政府的监狱。在枪声中,监狱的看守多已四散逃窜。一冲进监狱大门,他就从看守那儿缴获了一支步枪。根据侦察情报,监狱看守配备有六支步枪。搜寻中,陈子丹恰好遇上一个远房亲戚。于是,在远房亲戚的暗示下,直奔一个吴姓的地主家中,在地主家堂屋里间的夹板中寻获了剩余的五支步枪。攻克监狱后,他请示陶健,打开牢门释放了被关押的人。当时,部队在伪县政府缴获了一台收发报机。大家迫不及待地调试收发报机,收获意外惊喜——新华社播发4月20日解放军大军南下、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消息,战士们高兴得欢呼雀跃。此后,陈子丹赶赴东阳、义乌,为迎接大军南下开展筹粮工作。

  推翻反动统治,夺取革命胜利,大盘深处展红旗。大盘,作为原国民党政府磐安县城所在地,如今,旧政府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新城镇建设蒸蒸日上。大盘镇域面积2.1平方公里,自1993年建镇以来,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一座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集镇正在大盘山麓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崛起,先后被命名为市级卫生镇、省级生态镇、省级教育强镇。

“红挺一纵”在大盘山区战斗三年

  巍巍大盘山,连绵起伏,托起英雄不倒的身躯;清清山溪水,淙淙流淌,追溯英雄不朽的灵魂。一个又一个英勇而壮烈的革命故事,至今仍在传诵。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开始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留在南方的红军孤悬敌后,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同几十倍兵力的敌军进行九死一生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指示,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到浙江活动,开辟革命根据地。基本任务是:到浙江长期行动,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扩大党与苏维埃的政治影响,创立新的根据地;建立党的组织、政权组织,直到分配土地;配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行动,调动和牵制大批敌人,彻底粉碎敌人对中央红军的“清剿”计划。

  2月,挺进师成立,组建时全师仅500余人,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王永瑞任参谋长。下设3个支队(3月扩编为纵队)、一个师直属队。

  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简称“红挺一纵”,王屏任纵队长(纵队司令员),杨金山任政委,张文碧任特派员,全纵队共有70多人,从瑞安、平阳出发,经永嘉进入仙居、天台、新昌、东阳等浙东地区,向大盘山区进发,先后在磐安战斗生活了近三年时间。

  10月下旬,“红挺一纵”九天时间就兜绕了大盘山区一圈,行程三四百公里,准备在这四县结合部创建游击根据地。

  红军在大盘山地区的突然出现,使附近四邻五县的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纷纷向省政府告急。他们一面向上求援,一面组织地方保卫团出兵追击。“红挺一纵”陷入浙保第四、第五两个主力团和仙居、缙云、永康、东阳四县民团围追堵截的重围之中。面对险恶形势,纵队领导决定将红军分成两个小分队:一支小分队由刘达云、张文碧率14人翻过八保山到永康、缙云边界寻找地下党;另一支小分队由王屏、杨金山领导,率主力继续留在大盘山活动,伺机打击敌人。

  11月5日,为清剿“红挺一纵”,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设立“浙江省大盘山区绥靖专员公署”,派中将黄明远为专员,配给二中队兵力,并授权指挥东阳、永康、缙云、仙居、天台等相邻5个县的地方保安团,“专事征剿红军事宜”。11月7日,黄明远率两个中队兵力驻扎窈川,敌军和地方反动武装共有上千人,将王屏率领的几十名红军围困在大盘山区。红军人地生疏,又联系不到地方党组织,处境十分危急。为了牵制敌军和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让刘达云、张文碧率领的队伍跳出包围圈,1935年11月18日至29日,王屏率领部队与反动武装进行了三次恶战。

  王屏牺牲后,失散的红军战士陆续聚集,继续战斗。1936年7月11日,刘达云、张文碧率领的“红挺一纵”与粟裕率领的挺进师在缙云县白竹乡上朱村黄弄坑自然村会师。8月,闽浙边临时省委为继续开辟浙东南,指派刘达云率一小分队重返大盘山区。

  1937年6月,“红挺一纵”撤离大盘山,奔赴抗日前线。

忆峥嵘岁月 看红色光明

  走进大盘镇光明村,一阵浓郁的桂花香扑鼻而来,干净整洁的环境、满含古韵的乡村建筑……在这里,能深深感受到绵延久远的民俗文化和醇馥浓郁的乡愁味道。70年前,这座山水环抱的小村落点燃了革命火种,开启了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征程。

  “我曾跟着红军打过土匪。当年剿匪斗争时,我们村就有25个人参加,村里红色氛围很浓。”谈起年轻时的革命岁月,84岁老党员董茂法很是骄傲。在他的陪同下,我们来到革命烈士陵园,“江河不洗英雄誉,天地能知先烈功”14个大字,庄重而醒目,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缅怀英烈。青山埋忠骨,陵园里安葬着施金照、杨诗惠、陈继华、施桂林、施升甫5位烈士,激励后人永远不忘先烈为新中国建立而做出的英勇牺牲。

  “这里记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5位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家,捍卫百姓,我们要让后人牢牢记住他们。”说到这里,董茂法默默地朝着先烈墓碑鞠躬默哀,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如他长长的思念。

  施升甫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曾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1948年,施升甫加入东磐武工队,参加剿匪斗争。次年,东磐武工队在墨林卢山头村秘密行动,转移时将联络旗遗落在村里,当时身为司务长的施升甫十分明白联络旗的重要性,决定回村寻找。不幸的是,土匪刚好赶到卢山头村,在一阵枪林弹雨中,施升甫壮烈牺牲。“可恨的是,施升甫牺牲后,土匪残忍地将他的头砍下,悬挂于云山上马石村的一座桥头示众。那天是1949年6月1日早晨,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听着这段血泪历史,在场者无不动容。

  1949年7月14日,时任磐安武工队副中队长施金照与班长杨诗惠、队员陈继华一同到金华联系秘密工作,返回途中,由于情报泄露,途经东阳市廿里牌村时,遭遇土匪伏击,三人被捕。土匪对他们施行惨无人道的酷刑:老虎凳、灌开水、电刑……一天下来,三人被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土匪用凉水把他们浇醒,然后继续施刑,三人最终因伤势过重牺牲于东阳市白火墙。

  光明村有一位被村民口口相传的“好地主”,他就是施桂林,家境富裕的他不像其他地主一样欺行霸市,而是时常为村民提供热心帮助。1948年3月,施桂林参加革命,他以自己家为革命工作联络站,积极为革命武装提供情报。“当时,施桂林的群众关系非常好,村民都愿意听他的,并尽可能地帮助他开展革命工作。施桂林以地主身份作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还介绍村里的年轻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董茂法回忆,1949年8月17日,施桂林赶赴金华向磐安县大队报告土匪情况后返回,途径东阳市雅坑村时,不幸被匪徒发现,惨遭杀害。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5位烈士的深切怀念中时,村道上走来一位老人,他叫吴荣钦,今年89岁,是光明村的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听说我们来采访老红军的故事,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5位烈士牺牲时,都才二十几岁。小时候,他们就像亲哥哥一样对我好,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年纪轻轻就为革命付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红色革命基因深深根植于每位村民的骨子里,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后塘:自建炮楼 抵御外敌

  后塘村距离大盘镇政府驻地仅2公里,行至村口,道路两旁青山环抱,漫步村中,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后塘处处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翻开磐安党史,可以发现,这个隐于山水间的村庄,带着一抹鲜艳的“红色”。后塘村干部、村民自建炮楼,组建民兵六谷班,曾多次抵御匪徒;革命人士陈伟卿筹备成立了东磐农工党武工队,发展革命根据地,摧毁国民党武装……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后塘人用献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

  陈思德,今年82岁,身体硬朗。得知我们前来探寻红色足迹,他兴冲冲地带着我们穿过村综合楼前的广场,绕过一条狭窄的弄堂,再爬上一座小土坡,他指着眼前的一座黄泥建筑说道:“这就是炮楼,后塘多亏了这座炮楼。”

  拨开没过膝盖的杂草,走近炮楼,这是一座由石头做地基的两层黄泥建筑,一楼四面均匀分布着9个15厘米见方的射击口,小心爬上吱呀作响的木梯,二楼四周墙体开着4个大的瞭望口和10个射击口。站在炮楼二楼,可以清晰地看见附近的村落。炮楼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抗战时期村民抗匪御敌、保家护院的往事,跟着陈思德老人的回忆,我们的思绪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陈思德清晰记得,那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秋天,山坡上的栗子成熟开裂,秋风一夜吹红了枫叶,风景虽美,可后塘并不安宁。当时,国民党磐安县城驻地就在大盘,后塘动荡异常。那个秋天,村干部和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在村中的一个土丘顶上,用两个月时间偷偷造了一座炮楼。他们用最坚硬的石头垒地基,用最好的黄金泥砌墙,屋顶木板上又覆盖了厚厚一层黄泥,抵御子弹和炮弹的袭击。

  后塘村组建了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民兵六谷班,负责保护村庄和村民安全。陈思德10岁左右时的一天,匪徒半夜袭击后塘,被父亲叫醒后,他匆匆忙忙来不及穿鞋,提着鞋头也不回地跑上后山。第二天天亮后,他才听村里的大人讲,六谷班与匪徒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会用枪的民兵跑上炮楼,不会用枪的在村内肉搏。敌强我弱的战斗形势不容乐观,一位民兵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所有排枪一齐打响,匪徒误认为是机关枪,很快就撤退了。后甲、大盘、大皿、玉山等地的土匪都袭击过后塘,但有了炮楼的后塘作战能力迅速提升,有效保障了村民安全。

  如今,炮楼是县级文保单位。先辈们留下的红色基因,在时间的淬炼中代代传承,已成为后塘人的精神力量,指引着他们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