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磐安新闻
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重要窗口┃悬崖村成为网红村 ——从岩门村的蝶变感悟“两山”理念的真理力量
2020/07/28 来源:  虞晓峰 张傲 戴宁 郑晨光 陈静

磐安是山的世界,在这绵延的群山之中,有一个地方很特别,这里不仅山高路远,几近与世隔绝,更因其海拔之高、地势之险,即便当地人也“能不去则不去”。

这个地方就是方前镇施家庄村岩门自然村。

它地处800多米海拔的群山之上,村庄三面垂直落差300多米,悬崖峭壁,悬空而建,仿如空中楼阁。多少年,村民们苦于环境,穷在路上;多少人,渴望逃离,憧憬山外。这种“想走走不了、想留留不下”的窘迫深深地困扰着岩门人。

时移景易。这个他们曾经叹苦叫穷的地方,一夜之间因为旅游而成了网红:海拔高,成了看云海的好去处;地势险,成了有看头的好地方;道路艰,成了探险者的好选择……

  由此,它就有了一个特别形象的“艺名”——悬崖村!

悬崖村的横空出世有它什么样的机缘?背后的推力又是什么?县融媒体中心《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重要窗口》栏目组记者专程前往探访,感受它“变”的速度,“变”的力度……

铺就一条通达的“致富路”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磐安调研。总书记的指示给了我们方向,也给了我们方法,如春风吹拂大地,激发了磐安人民向“生态富民”春天进发的信心和豪情。大山深处的岩门村也不例外,甚至,他们表现得比谁都要积极、主动,因为,他们内心的渴望比谁都要强烈。

不堪回首,十几年前,这个村还是另外一副“面孔”,一个杂草丛生、泥泞满地的闭塞落后的样子。“那时村里连水泥路都没有,通往村外需走三个多小时的泥泞山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民们基本没有收入来源,过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回忆起曾经生活的岁月,施家庄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福寿记忆犹新,“那时候的生活真让人无奈、泄气。我曾无数次抱怨为什么我们村里的路是那样的?为什么我要住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山村……”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4年,岩门村举全村之力修起了一条通往仙居的机耕路;2007年,抓住“康庄工程”机遇,浇筑了通往方前集镇的水泥路。

路通了,村民的生活变了。村里陆续有人买了车;村民们赶集方便了。最为关键的是,村里出产的毛竹、四季豆、高山玉米,也有人收购了。

这些在其它地方看来平常简单的事情,对岩门村来说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通路,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子的交通条件,改变的还有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的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因为不通路,我们不得不靠山吃饭,我们走不出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通了路之后,我们造了新房、买了车子,也认识了外面的新世界。”王福寿笑着说。

通路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只是浅表层面的,其更深层的变化还在后面,村民们谁也想不到,他们这样的村,有朝一日还能成为旅游特色村。

怀揣一个旅游的“桃源梦”

 

去年,方前镇举行“希望的田野·春之约”旅游节庆活动,“悬崖村”迅速在网上走红,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村中最多一天接待了一千多名游客、近百辆越野车辆。

“记得有一天,一个上海的摩托车队来到村里,他们骑车的声音响得像飞机一样!”村里老人看到新事物都觉得稀奇,更让人高兴的是,村民种植的农特产都被抢购而空。“从去年开始,两三个月时间来岩门的人,就比过去10年都多!”村民蔡大爷激动地说。

岩门村“红”了,“红”得那么突然,又似乎“红”得那么在情理之中。

旅游是一种猎奇的活动,游客们期待的是一种不同的文化心理冲击。岩门村很有特点,山重水复,生态良好,村落奇险……这样的村庄,只要给它一个机会和支点,“走红”是必然的。

磐安旅游的全域化发展就是岩门村一个机会,方前镇重视旅游开发就是岩门村一个支点。近年来,方前镇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抓住诗画田园、高山远水两大元素,以“戏迷小镇、希望田野”为旅游开发主题,全域化发展乡村旅游,唤醒了方前这片土地,激活了方前这片山水。

岩门村是方前镇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打造的“浙中川藏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条路,起自“大科线”连接点,终于岩门村。它有“川藏线”的险,又有江南大山的奇。一路上风景无限,一路上险峻雄奇,一路上气象万千。

时下,每逢周末,前来岩门村的游客络绎不绝。原生态的村口公园隐掩在云海中,宛如仙境;突兀的悬崖瀑布,奇幻险阔;还有那蘑菇岩、宝剑岩、船石,巍峨林立……游客们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感叹于这片原生态的世外美景。

 

“我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岩门村的,这里远离城市,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氧吧’,一路驱车过来,感觉真的很好。”来自义乌的游客骆剑锋说,“尤其是经历了今年的疫情,我们更向往生态好、风景美、空气质量高的地方。岩门村真的是一个生态美丽的好地方。”

北方小伙吕啸对江南风光更好奇,他乐不可支地告诉记者:“我们七八个人,就是奔着‘网红村’的名号来的。原先只是在抖音上看到南方的田园风光,今天来到这里,仿佛走进了‘天空之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内心一片宁静。”

炊烟袅袅,雾霭朦朦。黄昏后的暮色,月色下的庭院,烟火中的岩门村,和谐恰好地隐匿在大山深处,成了一道风景,更是一种生活。

旅游的神奇恰在此处。这条曾经为村民们诟病的路,因为旅游,它成了村民们的致富路。

生态的魅力恰在此处。这片曾经不为山外所知的山水,因为生态,它成了旅游的“桃花源”。

孕育一种甜美的“新生活”

“自家的老危房翻了新,不出门就能吃上‘旅游饭’,哪里还用得着外出打工。”连日的雨,使得岩门村的青山愈发青翠,空气中弥漫着森林的气息。一大早,村民任爱连就在家里忙活开了,择菜、洗菜、生火、整理碗筷……精心准备着游客预订的午餐。

随着悬崖村名声的扩大,家乡旅游的发展,一些曾经外出的岩门人选择返乡从事旅游业。任爱连就是其中之一,此前她一直在方前镇上做木板生意,今年5月回到家中,开办了一家民宿,起名为“悬崖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子就在大山里,有大量的山里货、农产品,我们就主打农家菜肴。”任爱连懂得农家乐经营之道,也懂得了大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岩门村这些过往他们认为的穷根:天险般的村落环境,盘旋弯曲的通村道路、茫无边际的大山,从旅游的角度和游客的眼光去看,一切都成了旅游的特色和资源。一个“悬崖居”的名称起得是那么的豪迈,一餐“农家菜肴”烧得是那么的自信。

如果说,岩门村的“走红”是因为悬崖村特色的话,那它的火就应该是这份“农家菜肴”了。这里得益于良好的生态、无污染的环境,加之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种出来的菜别有一种味道,捕起来的鱼别有一种鲜美,养出来的鸡别有一种滋味……当这些自种的蔬菜、自捕的鱼虾、自养的鸡鸭,经过农家土灶的烹烧,成了游客称赞的菜肴时,山也就有了味道了,水也就有了声音了。

这种味道和声音,就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味道和声音。

这种味道和声音,77岁的蔡先田老大爷也尝到了、听到了。他原本是村里的低收入农户,岩门村成为“悬崖村”后,他放养的山羊变得供不应求,东阳、仙居等周边县、市的顾客时常上门来买,去年收入有四万多元。说起这些,蔡先田大爷心里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穷了大半辈子,现在终于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过上好生活了。”

岩门村变身“悬崖村”,村民们尝到了旅游的味道,更好的生活还在后头呢。方前镇党委书记陈一波说,岩门村的旅游开发和悬崖村的打造还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他们计划将岩门村打造成国家级地质文化村和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并以之为龙头带动整个“四协片区”的发展。

春风吹进了大山,山花烂漫其时可待。这段时间,方前镇围绕悬崖村的打造动作频频,请专家前来现场勘察,请规划设计现场对接,并已提出了初步的规划设想,以“悬崖村”为形象标志,以民俗文化为特征内涵,打造一条“探秘悬崖村落,体验高山风情”的特色旅游线路…… 

站在岩门村口,俯望村前连绵的群山和曲折蜿蜒的山路,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一种点石成金、润物无声的力量。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