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金华专署在深泽公社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大力推广磐安黄籽秋玉米及栽培技术,金华地区各县(市)200多人到现场观摩学习。现场会后,深泽公社接到金华专署指派的新任务——组织19名农民技术员到金华、武义、永康、义乌、江山、衢县、兰溪、开化、常山等地传授磐安黄籽玉米栽培技术。
当时,东阳县在大抓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的同时,同步做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文章。10月,成立县改造低产田委员会,县农业局专家组赴尖山蹲点,打造了闻名全县的谷门畈低产田改造工程。“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农业生产遭遇严重挫折。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生活水平、共度困难时艰,这是当时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为此,中央号召全国上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各级、各条战线积极响应,竭尽所能,把支援农业放在首位。
“我是一名团员,组织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85岁的陈承义家住新渥街道深泽社区,老人是当年深泽公社外派的19名农民技术员之一。1963年7月,他和另外两名农民技术员组成三人小组,外派到衢县(即现在的衢州)传授磐安黄籽玉米栽培技术。
因幼时家境贫困,陈承义9岁就开始学干农活,“那时候地里干活的人多,只要你肯学肯干,他们都很乐意传授。”凭着勤学好问,他十多岁就掌握了农耕实用技术。
陈承义回忆,当年外派的农民技术员数他年纪最小,只有22岁。他们三人蹲点在衢县一个叫杜庄(谐音)区的地方进行试点示范,所在小队的20多个劳力和其他小队的队长副队长都到场学习。“首先是育苗,把苗圃整平,撒上基肥、种子,等苗长出10-15公分左右后进行移栽……”从整地、播种、育苗,到移栽、施肥、管理、采收,他们“手把手”全程传授玉米栽培技术。
“我们的玉米种植历史久、技术好、产量高,在省内有名。”陈承义介绍,当时深泽公社玉米亩产约在400公斤左右。磐安黄籽具有早熟高产、杆矮蒲大、品质好等优点。20世纪60年代,以“磐安黄籽”为中心,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巧施肥料等系列高产栽培技术在金华地区,乃至全省大力推广。
是年10月25日以来,《金华大众》先后报道了各地试种磐安黄籽丰收的新闻。“中共江山县委2.05亩试验田,亩产314公斤,比周围增一倍多”“常山试验田亩产230.5公斤,比当地增产4成3……不秃顶,蒲头饱满,籽粒紧密,成熟早,产量高,举办展览会,进行推广”“中共金华孝顺区委8亩试验田,亩产238公斤,决定推广”“中共武义县委在低产区试验,磐安黄籽亩产成倍增长,深受群众欢迎”……
60多年前,玉山区尖山公社是全县闻名的低产地田分布区,全社常年平均亩产约125公斤。当地群众叫苦:“落后畈,落后畈,种种一大畈,收收一大担,供得爷来养不得娘。”一提起当年的低产田改造,当了40多年生产队长的张振伟老人仍然记忆犹新。当时生产队里基本没有好田,土质差,粮食产量不高,社员口粮少,需年年向国家借粮。“早饭、晚饭都是吃玉米糊,中午吃饭的人家算是条件好的。”
“清水沙田、烂糊田多,肥料少,大部分都是清耕淡种。”张振伟说,为了改造低产田,县里专门成立工作组,下派到社(队)指导工作,增加田地肥力是主要举措,发展农林牧副渔是重点方向。
如何改造低产田?尖山公社通过以磷增氮、种植绿肥、多养牲畜、多积杂肥等举措,大做“肥”字文章。“当时主要靠种草籽、养猪增加田地肥力。”张振伟告诉记者,因为土质差,田需耕两遍,草籽成熟后,部分割了烂在田里作肥料,部分用于养猪,生产栏肥。
同时,改造烂糊田、水冲田,在田周围开排水沟、拦洪堤,并在畈田周围封山造林,防止洪水和泥沙冲坏农田。基于“靠天田”多,尖山公社狠抓水利建设,扩大保收田。大力推广早稻莲塘早、陆财号、磐安黄籽等良种,改变熟制,提高复种指数。
“低产田改造后,粮食多了,人民吃得上饭了,这得感谢共产党。”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张振伟满脸洋溢着笑容。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