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笔筒、竹秋千、竹沙发、竹茶几……走进盘峰乡榉溪村老支书孔令琴的家,只见竹制品琳琅满目。有的已经上了“年岁”,有的则是新近的“作品”,每件竹制品从选材制作到上色美化,手工、绘画、写字,都出自孔令琴之手。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正是凭借这门自学成才的手艺,带领一批榉溪人向小康生活大步迈进。
回首一生,孔令琴难忘七年军人生涯,其中9个多月在援越抗美战场上出生入死。退伍回村后,他担任村干部整整18年,其中1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心扑在村庄发展事业上,带着村民开荒山、建林场、办竹器加工点。优秀共产党员、农村富民书记、优秀村干部……一本本荣誉证书被老人妥帖地珍藏着,见证了他当年“全县村干部的一面红旗”的光荣历史,记录着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点点滴滴……
孔令琴出生于1940年,从小由年迈的祖父母抚养长大。在那个衣食无着的战乱年代,两位老人带着他艰难度日,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
“四九年,阳光出,我上学,全免费……”81岁老人在打油诗中回顾他的童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切开始向阳而生。祖父母一分钱、五分钱地为孔令琴攒书费,国家免了他的学费。“感谢共产党,给我带来了新生活。”老人说起这事儿,难掩激动之情,言语间满是感恩。在村校短暂的三年学习生涯,为孔令琴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埋下种子,在他的从军从业生涯中生根发芽,渐渐长成参天大树。
1968年,孔令琴退伍,因家中房子未造好,他在盘峰乡后阁村丈母娘家一住就是三年。1971年,孔令琴夫妇终于住回榉溪村。因有7年从军的光荣履历,加上根正苗红的“成分”,一回到村,他就开始担任村干部。其时,榉溪村虽四面环山,但大多是荒山。孔令琴认为,靠山吃山是榉溪村当时的唯一出路。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村里决定开荒山、建林场。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为了让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孔令琴和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说服村民,积极参与栽树、栽竹。孔令琴感慨:“那时,我们村干部真的很团结,上下一心,才能做成事儿。”当时,榉溪村留有集体统管山4676亩,先后创办乌里坑和长仰坑两个村级林场,10年间平均每年造林150亩,还建设了竹笋两用林基地近500亩。村办林场为榉溪村集体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1995年,榉溪村村办林场林木积蓄量增至3000立方米以上,每年林木采伐收入可达6万余元,出售毛竹可收入2-3万元。
通过积累,村集体经济一年年壮大起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村里先后安装了自来水和地面卫星接收站,架设了高压电,建造了8座石拱桥,还建起了全县一流的农村影剧院和村校校舍,80多万元建设资金全部由村集体开支。村里每年还拿出部分资金资助老年协会、退伍军人、有功人员家属和孤寡老人。
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在孔令琴手写的记事本里,老旧发黄的纸上写得满满当当,详细记录着他担任村干部18年间个人和集体获得的省、市、县级荣誉,其中个人荣誉26项,村集体荣誉30多项,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饱含着创业故事。
“只要全村还有一户贫困户,我就要带他一起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集体的资金有了,村民的口袋也要鼓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榉溪村,在盘山区乃至磐安县都堪称是“标杆村”。短短几年间,榉溪人富了。当时,榉溪村有368户、1160人,1994年人均收入接近2000元,比10年前增加了近20倍,在全县名列前茅。村里人都说,这离不开村支书孔令琴,是他带领全村村民走上小康路。
榉溪村是个山多耕地少的山村,村内拥有丰富的竹木资源。孔令琴通过自学和不断摸索,掌握了一手出色的竹木器加工手艺,八十年代初就在村里办起第一家家庭竹器加工厂,年收入达四五千元,成了当时村里的“首富”。
孔令琴时时挂念村里的贫困户。他想,如果村民都能利用好村里的竹木资源,像自己一样有技术,做竹器加工,不就能早日脱贫致富了么?说干就干,孔令琴放下自家活计,开始在村里走门串户,劝说、发动村民做竹器加工。
孔令琴在家里义务办起了免费的竹器加工培训班,利用晚上时间,手把手教村民竹编技术。短短一年时间,他教会30多个学生。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掌握了技术,纷纷自行加工创收。榉溪村300多户人家有200多人从事竹木制品加工,办起一大批户办、联办的竹器加工厂。他们把竹子加工成竹签、架子片、水果筐销往东阳、义乌等地,把过去只能当柴烧的竹梢加工成扫把,远销北方各省。九十年代初,全村每年光竹木加工一项总收入就有30多万元,户均近千元,榉溪村成了我县第一个竹制品专业村。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地,榉溪村的致富门路从单一的竹木加工向“种、养、加”多元化发展。村里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动村民种植香菇。1993年,全村种植香菇75万袋,收入120万元,1994年增加到80万袋,收入150万元。这又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我爸因为感恩党给予的幸福生活,所以他坚定地拥护党,看到抹黑党的情况就会严词斥责,敬畏党的纪律,他对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儿子孔开红说道。
孔令琴因当过兵,一身傲骨,性格耿直,处事公正,说话也是直来直去。他为集体付出的艰苦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过,为了集体利益,孔令琴“得罪”过不少人,但他从来不曾放在心上,不计得失,默默付出。
开展竹器加工培训期间,村内有一村民想跟他学手艺,却因曾偷砍树木,被村里罚过款,与他有过争吵,不好意思开口求教。孔令琴知道后,主动上门传授技术,连续20多个晚上对他进行“一对一”教学。学成后,这村民不仅还清了债务,还造起了新房。
1988年,孔令琴光荣出席省第八次党代会,不想村里却出现风言风语:“世上哪有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好人?他还不是为了出风头!”家里人听了气得直抹泪,劝孔令琴别管闲事了,管好自己家得了。孔令琴却说:“是人民和政府帮我过上了好日子,我有责任扶困难群众一把。这种‘闲事’我不是管多了,而是管得还不够!”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在村里竹制品销路不畅时,孔令琴依然殚精竭虑、四处奔走,创办竹胶合板厂。他家房子本不宽裕,还专门为此腾出一间房,免费提供材料……为村民们寻找新的致富路。
孔令琴把精力都投入到集体事业上,榉溪村村民一个个富了起来,而孔令琴自家的经济收入排名却步步后退。即使从村里的“首富”降到了中下等位次,孔令琴却说:“只要全村人都富起来,我就是成为全村最穷的也高兴。”
如今,孔令琴已至耄耋之年,每日在家中练字、写诗,或做做小件的竹制品,遇见不公平的事儿,仍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之气,要出面调停。孔令琴的家就在孔氏家庙正对面,每天望着家庙里游客进进出出,家庙后山上竹林郁郁葱葱,老人说:“年纪大了,没办法再尽心、出力为村里做事了,但村里越来越好,我感到非常欣慰。”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