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1600年前大诗人陶渊明在微醺之下吟唱出一派闲适的田园风光。如今这种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盘峰乡后阁村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后阁村位于县城东南,东仙线环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84.2亩,人均0.79亩,共有山林面积7151亩,人均13.6亩,竹林面积700多亩,杨梅基地300亩,香榧基地150亩。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92户,总人口524人。
后阁,原名侯阁,全村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村庄地貌奇特:东有狮吼,西有虎啸,上有安潭背,下有高岩背。是进出之咽喉,只通一卒一马。两背均为悬岩之顶。悬岩之下各有深不见底的潭水,实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朝间,曾有一支外地游勇意欲入侵,人近村口不见村。步至高岩背,只好望村兴叹,丧气而归。全村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一小盆地,布有七座小山包,前有一座月亮山,俨然七星拱月。村边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永安溪水环绕村庄,溪中鱼虾欢跃,溪水清澈见底,实乃侯爵居地。祖先于此依山而处,伴水而居,悠闲自得,美其名为“侯阁”。
弯弯的小河、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后阁村诗意的轮廓。遍布全村的青石板巷道,房屋四周突起的马头墙,多姿多彩,争奇斗艳,檐饰彩绘或砖雕,点缀小型青石花格窗,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街景,古香古色,令人流连忘返。
村庄下游有一处名为“两头门”的地方,古时曾有峨眉方丈大弟子于此择地建寺,寺内一度香火鼎盛,僧人数十,信徒如流,唯寺众口粮不靠募捐乐助,而是取于天然“石臼”之中。说起“石臼”,村庄至今流传着一段家喻户晓的稀奇佳话。
相传,离“两头门”半里处,有一天生石臼,圆润光整,陷于岩石之中,但容量不大。寺内伙僧每天早晨都要到石臼内取米,每天取完来天复有,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从不间断。所取之米,所煮之饭,能随吃饭人数自然变化,人多饭多,人少无余,够吃一天之粮。说来有此天赐之米,人心应该满足了,奈何伙僧嫌天天取米费时费力,就私自请石匠凿大石臼。第二天,伙僧换大袋照常来取,往石臼内一看,只见石臼内一窟清水,米粒全无。一声“啊呀”!急忙返回禀告主持。主持面含羞涩,跪地三拜苍天,长叹一声:出家人岂能贪心有负天意也!吾等速回峨眉受责!自此僧去寺空。石臼随着东仙公路的建设被埋,寺基也在时光洪流中改为良田。
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一直启示着村民不可贪得无厌。后阁村作为婺州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人们孝悌、谨信、爱众、亲仁。邻里之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后阁村系多姓氏部落,主姓孔氏,占村总人口85%,次姓张氏,占总人口12%,其余王、傅、郭、曹、李、杨等姓氏占总人口3%。据村中各姓氏的家谱记载,孔氏六十五代孙孔衍雲、孔衍武二公最先从小盘迁入本村,分别择居“里台门”“后门山”杏花溪旁。此二公为后阁村开山鼻祖,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属孔氏南宗。据《磐安县志》载,南宗的由来是因为宋建炎三年(1129年),孔子四十八世孙大理寺评事孔端躬,偕兄衍圣公端友,扈从宋高宗南渡至杭。端友徙居西安(今衢州市),为孔氏衢州南宗。端躬仍从驾至台州而寓居婺州永康之榉州(今磐安榉溪村),为孔氏婺州南宗。
后阁村作为我县精品旅游南线上的一个点,近年来,积极发展慢节奏、休闲式的乡村度假旅游,将休闲采摘、观光、垂钓、农村生活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城市人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