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田村,大盘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我县中部,距离县城17公里。清代以前,学田隶属东阳县,归瑞山巡检司管辖。清代属东阳县三十六都管辖。民国初至1939年属东阳县大盘乡管辖。1939年7月至1949年10月为民国磐安县治所在地,1949年后为盘山区公所、大盘镇政府所在地。学田村的村名并非一贯而终,历经多次变化,从最开始的下村转为下田,再由下田最终变为现在的学田。
学田的更名史就是孔氏一族在大盘的一段繁衍史,随着孔氏后代的不断繁荣兴旺,学田村的村名也随之有了不同的称谓。
根据孔氏族谱记载,学田村的祖先是原居于大盘礼济村的孔子第五十九代孙孔彦钜。明代时,始丰溪畔的下青洋、竹混畈都是“水湖”(即沼泽地)。这里土壤肥沃,适宜居住,孔彦钜一眼就看中了,认为是一块宝地,于是便带人在下青洋区块开田拓地,从事农业生产。1508年,礼济村突发大火,住宅大多被烧毁。于是,孔彦钜携同儿子孔承涛、孔承淮、孔承河在下青洋开基拓地、建设房宅,学田村由此奠基。刚开始,因下青洋区块位于礼济村下方,故称下村,后又叫下田。由于孔彦钜是孔公骞的长子,孔氏族谱上也将学田旧称为长房。有趣的是,在孔氏族谱尚未修订之前,民间还传有另一个版本:由小盘迁至利济的孔氏先祖生下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在稍大之后就搬往了学田村居住生息,为了纪念他,村子便取名为下弟,意思是最小的儿子。但是随着族谱的修订,这个版本由于孔彦钜的出现而被完全推翻。自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族谱都以长房作为学田村的旧时称谓,直至学田制的出现。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元元年》上记载:“庚辰,判国子监孙奭言:‘知兖州日,建立学舍以延生徒,至数百人,臣虽以俸钱赡之,然常不给。自臣去郡,恐渐废散,乞给田十顷为学粮。’从之。诸州给学田始此。”学田制,由此而来。学田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为发展教育、筹措办学经费的一种公田制度,主要是由官府购置或民间捐赠一批田产用于出租,并将田租收入充任教师薪俸或者资助贫寒学生。学田制度始于五代南唐,兴于宋代,盛于明清,并一直延续到民国。在1939年之前,学田村以孔姓为主,受孔子有教无类教学理念影响,村里崇文重教、热心公益、办学致学氛围比较浓厚。民间按照学田制,置办了大量公田用以收租,资助教育事业发展。正是因为重学之风,清代学田村出了不少秀才,有传闻说村里有人获得过黄马褂。下田与学田,大盘方言相似,村里的乡贤为了雅化村庄名称,将村名写作学田,渐渐地,村名就由下田演变成了学田。清末民初,“学田”一名为官方所承认。
学田村的发展有过兴盛也有过衰败。民国三年,盘踞永康的千名盗匪,突袭了学田村,放火烧毁了村内400多间房屋,仅剩一座祠堂,苦心经营了几百年的村庄毁于一旦。之后数十年,学田村民进行了艰难的重建。虽然经过烧毁,但凭着勤劳的村民与较好的自然环境,学田村孔氏后代发展仍然较为迅速。现如今,学田村的孔氏一族最低辈分者与榉溪的最高辈分者差了近七辈。
学田村四面群山环抱,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丰富,是旅游居住的好地方,也是我县有名的木制品加工专业村。近几年来,学田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旧房子拆掉了,路变宽了,美丽庭院建起来了,生活环境也好了,学田完成了真正的蝶变。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