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难忘“农业学大寨” 战天斗地开荒人
2019/07/04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卢樟海 王卓

  1964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通讯报道《大寨之路》,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是年冬天,我县农村深入贯彻党中央部署,全面兴起“农业学大寨”运动热潮。“农业学大寨”运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成为不可磨灭的时代记忆。至今,我县一些村庄的街头巷尾还保存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口号。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1963年,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指示,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要在种好16亿亩地的基础上,建设4亿亩稳产高产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下,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长达10多年之久。

  “农业学大寨”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磐安也不例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方前镇施家庄村外井坑自然村是一个只有38人、15名正劳力的偏远小山村(当时叫大队),却成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1975年被誉为省级“英雄大队”。1969年至1970年,村民利用荒滩开田15亩,使水田面积增加一倍多,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因为没有机械,这15亩土地,15人整整干了两年多,砌坎的石头都是通过火烧悬崖再“剖石”的土办法开采出来的。83岁的叶贤步是当时的生产队长,回想起“敢叫荒滩变良田”的情景,老人满怀自豪。他说,当年为了开田,他们大年初一都照常出工,有时干活干到晚上十一点甚至到第二天凌晨。

  1971年,外井坑大队“农业学大寨”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肯定,为此获得奖励拖拉机一台,1000多人到该大队参观学习。随之,大队长叶贤庭被评为浙江省劳模,还代表东阳县作过经验介绍报告。

  1975年11月,东阳县委派出多个工作组进驻乡镇,推进“农业学大寨”运动。仁川镇天马村(当时隶属双峰乡)的天马山上气温低至零下九度,大山里却迎来一群热血沸腾的拓荒人。3380人分批在天马山上安营扎寨,开垦荒山,种树种粮。开山者衣服淋湿了,晚上烤干后第二天再战;双手虎口震裂,用胶布一贴继续干。大家喊出了“天冷冷不了我们的热心,地冻冻不了我们的决心”“誓把山河重安排,荒山变宝山,再苦再累也心甘”的口号。胡八坑大队的吕永龙结婚当天和父亲一起挖山;下宅大队(即双峰乡大皿村皿二自然村)女民兵羊西香,出嫁的前一天还在山上劳动。

  天马山顶喇叭响,山岗山坳红旗扬,金斧银锄震山梁,万亩荒山变了样。几个月时间,群众在天马山投工14万工,开山12100亩,建成万亩林业基地,套种了花生、玉米、白术、薄荷、厚朴等农作物和中药材。

  新渥街道翠坞自然村的黄仕江现年90岁,曾担任冷水公社书记,组织群众建设山塘、水库十多座。他回忆,安文街道双坑村建设双坑水库的时候,冷水、窈川、玉山等九个乡镇的人都来帮忙。最多的时候,水库工地有四、五百人在现场劳动。黄仕江说,冰雪天大家也照样出工,干得大汗淋漓。1965年到1976年,我县共兴修水库73座,受益农田15000亩。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3万吨,比1961年增产3.6%,其中早稻面积37600亩,总产10715吨,创历史新高。

  “一花引来万花开,学习大寨赶大寨……千难万险脚下踩,自力更生齐奋斗,大寨精神放光彩。”《学大寨》主题歌曲曾风靡全国。时过境迁,学大寨的场景已成为历史往事,但大寨精神还穿越时空,依然鼓舞着我们奋发向上,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乡村振兴,把磐安建设得更加美好。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