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专栏 >> 大盘山文学
回响千年 守望大皿
杨适时
2020/05/13 来源:  

  这个春天被冗长的霪雨羁绊,姗姗来迟。走出恼人的阴冷湿漉,披上阳光,春天依然分外清明。乍暖还寒的三月,悄悄地,已然是清明节令了。

  不远处,大皿村静静地在那儿守望着,依然散发着儿时记忆的乡愁。在古村落进入空前的消亡加速期的时候,它是有幸坚守下来的村落之一。正是因为坚守,它逐渐迎来价值回归的春天。清明的春光里,我突然渴望静心地皈依大皿,也许缘起祖母祖父,也许是为了我自己。

  和煦的阳光里,皿溪两岸鳞次栉比的大红宫灯随风摇曳。溪间,默默横亘的十二座石桥无疑是一方独特的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油然间,我心里低吟卞之琳的《断章》。

  古老的石桥上,不知哪家支起四条长凳,凳上摆了两个竹笪,晾着笋干与菜卤。桥下,几个妇女一边搭讪一边涤洗衣服。平滑坚硬的桥礅上,当地人叫“岩舌”的蕨类以惊人的坚韧冒出岩缝,暗绿的苔藓爬满了礅面。它们似乎在注解这些石桥的悠久与坚韧,当然,还有与它相生相息的这个村落。

  大皿村,始建于唐武宗年间,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现有总人口三千多人,为羊氏族人聚居村落。该村始祖为三国(西晋)名将羊祜的后人羊愔。唐武宗时,羊愔以明经擢第,解褐嘉州夹江(今四川夹江)县尉,因遭杨弁之乱,遂弃官入皿川(今大皿)隐居。羊愔喜爱此地“灵秀之气,钟灵靡穷”,在此留下“食菇成仙”的神话传说。据载,一日,羊愔在深山遇仙,有自称灵英的人,邀羊愔入一洞,食一“状若簦(箬叶斗笠状)柄长”之物。此后,羊愔游山玩水就无需带饭,常摘撷此物为食;“又三年,须发如漆,年老童颜,行走步轻如飞,饮酒三斗不醉”“一日而返,又往天台,也一日而返,日能行三四百里”。二十余年后,因来无影去无踪,旁人称之为神仙。

  此后,羊氏在大皿椒衍瓜绵,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羊愔长子羊药为中唐乾符进士,官长沙太守;十二代孙羊福为明代进士,官河东节度史。据史料记载,羊氏子孙出了八位进士。该村历史建筑众多,大多为明清时期的遗存,集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古风、古韵于一体,被誉为“江南小凤凰”。

  1943年5月,抗日战争硝烟正浓,偌大的中国几乎难容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省立宁波中学迁至大皿这高山僻壤中。在这里,宁中度过了三年异地办学时光,留下了烽火办学史,也给这片山水注入了一份特殊的文脉书韵。

  大皿村以皿溪为主轴,沿河成街,临水建房。听祖母说,从前,这皿溪两岸到处是杏树、柳树、樱桃树。春来时,两岸杏樱喷雪吐艳,垂柳毵毵拂人。花间树下,也许挂满祖母的童趣。而今,随着皿溪沿街硬化改造,昔日的杏柳已难觅踪迹。

  漫步在街上,临溪的进士坊历经风雨却依旧傲然挺立。进士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来又在清康熙、光绪年间两次重修,是为纪念先祖羊永德而建的牌坊。羊永德为南宋咸淳年进士,曾先后担任宣议郎、徽州通判等职,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拥戴。牌坊凸显传统飞檐斗拱的建筑形制,共三开间、四柱、二层,采用本地出产的青砖建成。

  牌坊上的砖雕、壁画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坊顶正中立着铁葫芦叉,寓意寿福禄;西边安有鸱吻,旨意避火;瓦楞上雕有狮子,坊额正中刻着“进士”两个大字。明间上、下方横梁额坊上有凤凰牡丹、双狮戏球等砖浮雕及壁画,次间横梁额坊上有鲤鱼跳龙门砖浮雕及壁画。

  牌坊后面是一个名叫明德堂的宅院,由前二十四间前院及小后院组成。后院就是祖母的故居。十六岁,祖母出闺成人妇。之前,她就在这个院落中度过花季少女的美好时光。当时,外曾祖父家道还算殷实,她兄弟姐妹五人衣食无忧。就在这老房子里,祖母和姐妹们一起学女红刺绣,做鞋帽、缝衣服、织带……当时,这些女工活是“探亲者”考察女孩是不是心灵手巧的主要科目,是事关婚嫁的大事。对于这待字闺中的必修课,祖母可是得心应手。她从小乖巧伶俐,练就了一手女工好技艺,这院落留下了左邻右舍对她无数的褒奖。

  从前,后院东面有一堵围墙,现在只剩下墙茬了。墙茬之外便是富春山山麓。山麓上,松柏依旧苍翠,涛声依旧阵阵。右樊的感怀吟哦俨然还余音袅袅:仙翁已飞去,空巢寄岑寂。几度鹤归来,风翻松露滴。不知何处再寻“岱鹤巢松”的露滴!

  墙前,高低错落地码放着盆景。这些兰花、樱花、铁树、牡丹、桂花在这院里过得挺滋润。花卉边上,那个古老的“状元井”依然是那么清洌。几个披红挂绿的女孩围在井沿上,兀自玩耍,笑若银铃。据传,这地方风水好,喝了这井水能高中状元。村民告诉我,这儿状元是没有的,进士、博士、大学生确实出了好多。我心里瞬间对这古井充满了敬意与感激,与其说是缘于能高中状元的神奇,倒不如说是因为它生命的延续。

  没有与古井朝夕相处,何以理解“背井离乡”之意!只有古人才能体会到古井之紧要,只有古人才能体会到朝夕相处之手足情深,只有古人才会呵护手足一样呵护古井。数年一次的淘井对井边的村民来说是一件重要的大事。领头人会选个黄道吉日,并早早通知村民。时日到了,孩子们蜂拥而来凑热闹撒欢。左邻右舍提着水桶、瓢、耙子、簸箕、钩子、绳子等各式工具聚拢来。有的带来木炭、棕布、砂石等物品,这些都是村民自愿募集的。准备妥当后,村民一字排开,开始用瓢桶接龙一样地排水。然后是清理淤泥杂物,随着人群里发出一阵阵惊呼或讪笑,男女老少遗落在井里的旱烟锅、菜刀、剪刀、簪子、玩具……一一捞了上来。清理干净后,对那些需要大修的水井,村民会依次在井底铺设细砂、棕布、木炭、粗砂。古井遂又青春焕发。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古井是一个多好的收藏家,收藏着时间,收藏着生活,收藏着记忆,收藏着人与自然的窃窃私语。然而,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曾经多少古井被与之朝夕相处千百年的我们无情地埋葬。没有埋葬的也生不如死——没有淘洗舀饮,清泉就难逃死水的命运。离开了清洌,古井的心其实就已死了。一个弃之如敝屣的古井,日渐污浊的井水便是它撒下的伤心泪滴。这是一种没有离乡的“背井”。

  我情不自禁地伫立“状元井”旁,久而俯身。正是这口古井,像母亲一样用乳汁哺养祖母。这泓幽深幽深的清泉,俨然是一个有生命的窗口,连结过去,通往未来。它的幽深里,有披红挂绿的祖母,天真豆蔻的少女情怀,日复一日的淘洗舀饮……

  清德堂那四四方方的后院里,夕阳撒满了金色。炫目的阳光把院落分为明晦两重天。我静静在杲亮与幽冥中来回逡巡。檐口上,几只蛾虫飘飘乎乎地飞过,纷纷扬扬地撒下些许不知何来的粉屑。在这个古老的院落里,隐隐约约中,迷离与奇幻在移步换景中荡漾,夹杂着我的欣喜与感动。

  清德堂是大皿村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道光十五(1835)年,为贡生羊元勳所建。一走进清德堂,我陡然被这宅院的浓浓书香所感染。南北门罩下,“居有竹”“室培兰”的题字透示出主人品志高洁之向。前天井里植有桂花、樱桃、石榴。前檐柱饰牛腿与雀替,前后檐南北洞门券顶分别设砖雕“有孚”“诒勤”“谦益”“师俭”八字,寄寓子女要守信、勤劳、谦虚、节俭。后堂面阔三开间,穿斗式七檩七柱,前檐设重檐,檐柱上置斗拱,柱头无卷杀,牛腿雕有狮子,工艺相当精致。山墙南北洞门券顶用砖雕有“悬规”“植矩”四字。“悬规植矩”出自南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奏启》:“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植矩”,意为树规立矩。宅院的柱础为花篮形、方形或鼓形。天井四周的排水系统设计非常科学,水沟用青石铺砌,地漏为铜钱状石雕。古时“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与精巧的建筑工艺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

  北厢房一侧,几个老农坐在屋檐下,身子斜靠在柱子或厢房壁板上,享受着夕阳的余辉。他们趿着拖鞋,抽着旱烟,随兴地话长道短。天气,稼穑农事,柴米油盐,街头巷尾,天下大势,尽在其中。老人家时不时地在柱础上磕几下旱烟,谈到兴处,咧嘴笑着,透着“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乡野淳朴与惬意。这儿住着的似乎都是陶渊明的“素心邻曲”。

  别过老人,我又一次回望被夕阳分割成明晦两重天的天井。方寸之地,如茵的绿草点缀着白色的荠菜花,犹满天繁星。车前草与苔藓在平坦如砥的水沟石上顽强地滋长。我想,没有什么,能挡住它们的绿色。

  此时此刻,也许,需要我们祭奠的不仅仅是先人,还有那些随先人一起消亡的村落。也许,我们需要充满敬意地拥抱这些有幸坚守成功的村落,用“慎终追远”去编织一抹春光,让它们不再衣单形瘦!

  我徜徉在村口,踱过那植满瓜菜荚豆的小园子,儿时记忆中的竹篱笆倍感亲切。不经意中一瞥,我惊奇地发现,那根半人高的篱笆桩——深深打入地里的杉木,居然被春天又一次唤醒,奇迹般地迸发出细枝嫩叶。一簇簇浴火重生的碧绿枝叶,在竹篾干枯的篱笆上,显得那么葱茏可人!在这春天暖阳里,它坚韧地延续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倔强地延续着与这片土地的相惜相守……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