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专栏 >> 大盘山文学
历史断层的望族名村
张本高
2020/06/01 来源:  

  在磐安东北的玉山台地,曾经有过一个有相当规模并享有过辉煌声誉的村子,被称为望族名村,但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突然消失,踪影全无。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消失的村庄并不鲜见,但人们都会知道其消失的原因,比如为洪水冲淹,或因山崩,被泥石流所埋,或因瘟疫,全村人都死光了等等。但我们却一直不知道这个望族名村是如何消失的。它的消失,成了地方史上的一桩疑案。

  这个村子就是临泽。

  现今的林宅村虽然就在原临泽村的遗址上,但村民并不是临泽的子孙,他们有陈、李、张、胡、葛诸姓,都是临泽消失后从其他地方迁来的。现今林宅村口树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状元故里”四个大字,那是本村胡良田先生任县档案局局长时,在局里所藏的档案中看到了《周氏宗谱》,才知道这里的古村临泽出了一个状元周师锐,兴奋之余,就发动村民在村口树起这块石碑。

  古村临泽属于原玉峰乡。村后的山脉自高高大大的覆船山迤逦而来,从主脉上延伸的那些山峦文雅秀气,林木茂密。村前有小溪名梧溪,虽然流量不大,也很直,但流到不远处就与蟠溪会合,流量增大并形成一个宽阔的潭面。北岸山上耸立着两块巨岩,被称为文武状元帽,其下有象鼻岩与狮峰山,再往下又可见一个“龙潭”,潭水深碧,深不可测,冬夏不涸。纵观临泽的山川形势,山水明秀,顾盼有情,全无一点凶险之象,且田畴舒展,土地肥沃,可谓是风水宝地。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历史名村,怎么就灰飞烟灭了呢?

  让我们向历史的深处走去。

  唐初,有周兵者自括苍来东阳任教谕,退休后就在东阳淮岩落户。周兵的儿子周虎在唐麟德年间迁居玉山模槎岙。周虎有两个儿子,长子周巍居原处,次子周旺迁居临泽,为临泽始祖。

  周旺有六个儿子,十八个孙子。自迁居临泽之后,家族兴旺,人口急剧增加,村庄规模迅速扩大,相继出现了前周、后周、西周、东周,自起初的原址向东延伸,直至现今的佳村。佳村原就是当年的街道尽头之处,称街口。在村庄建房最兴盛时,据说全村有一千根屋柱在同一个时辰落地。除了民居、祠堂、大厅之外,还有羁马场、接官亭。人烟之稠,占地之广,财富之殷,为玉山之首,被誉为婺东望族。现佳村附近的古庵下觉庵和灵溪庵,都是临泽人所建。下觉庵有田产八百多亩,灵溪庵在民国初年改为学校,为原玉山中学校址。

  也许有人以为这未免太夸张了。其实,我们可以推想,周氏于唐初来玉山,那时的玉山人口稀少,有大量可开垦的荒地,可供利用的山林,只要来者有气概,肯吃苦,胸怀大志,这一切均有可能。佳村人在上世纪烧砖瓦时,就在东周畈挖到大量的砖瓦和陶片,老人们说早先还挖到过成片的磨砖地面,这也能证明现今的东周畈就是古代的“东周”原址。

  到了宋朝,临泽村经数百年的开拓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特别是到了南宋时期,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南移,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古村临泽就“名宦继起,车轩趋道”“科第鹊起,簪缨蝉联”“占状元者一,登进士者一十有二,或父子齐美,或昆第联鏣,或叔姪齐名,或祖孙接武,瑜环瑶珥,美不胜收,譬如玉树琼林中,无一非瑰环奇宝”……(见《东阳周氏宗谱》)。真可谓风光无限了。

  可是历史无情,临泽竟在辉煌之秋突然消失。1991年编撰县志时,我就觉得这个地方史上的疑案应该去探索,去解决它。但当时资料不多,且不是设定要解决的课题,也就放过了。到了2013年,磐安周氏研究会编撰《磐安周氏通志》,我应邀撰写“概述”时,又重新阅读周氏的那些宗谱,并读到周继善先生所撰的《种杏堂重修周氏宗谱序》。周先生是位秀才,斐湖村人,是临泽的后裔。他就在文章中提到这个疑案,说回顾东阳的那些大族,像南里王氏,夏山厉氏,尚湖何氏等等,“虽声名烜赫不及当时,而子孙繁昌,云礽济济,固历数十余世,垂五六百年不减当日之旧也,而何以访临泽之故居,或李或张或胡或葛,及询周氏遗裔,则靡有孑遗焉,此固考古者所致疑而莫解者也。”接着,他还提出对这个疑案的解答:“……南宋末造,迨至临安不守,乘舆播迁四明台温沿海窜避,元代兵强,奔驰四出。由临安至台温,临泽实为要冲,况以簪缨旧族,勲烈世家,羽驰文谢诸公兴勤王义旅,忠臣义士取义成仁者项背相望,特以兵燹之余,子孙星散,山深林密,访询无从,忠烈无名,湮没而不能彰者,不知其几千数而无从稽考也。虽平定之余,故乡瞻望而旧籍全无,殷顽招忌,遂有裹足不前不敢过问者矣。”

  初次读到这段文字,觉得周先生毕竟是临泽的后裔,终于给这个疑案作出解答而颇感欣慰。但以后再读时就心生疑虑,因为周先生所说与史实不符。

  周先生说:“迨至临安不守,乘舆播迁四明台温沿海窜避,元代兵强,奔驰四出。由临安至台温,临泽实为要冲。”意思就是说:临安陷落,皇帝与皇室的人都向四明、台州、温州沿海出逃了,元兵四出追赶,而临泽正是临安至台温的要冲之地,是皇帝他们必然经过的,就必然要在这里发生战争。

  但事实是:临安是不战而降的。南宋德祐二年,新年伊始,元军进逼,太皇太后谢道清泫然道:“苟存社稷,称臣也不足惜耳”,就命监察御使杨应奎赉奉传国玺及降表,投往元军。此时的皇帝赵显刚刚在年前接位,还只五岁,年号德佑。德佑二年三月丁丑日,元大将伯颜劫皇帝赵显、全太后、并福王与芮、沂王与猷、度宗母隆国夫人黄氏、附马都尉杨镇等人一律北去大都。

  在此之前,文天祥请封赵显的庶兄赵是为益王,出判广州,赵显的弟弟赵昺为广王,出判泉州,以图后事,已经离京去了。伯颜进入临安之后,得知此事,曾派人去追,但得知他们早已远去,也就算了。

  所以,不存在临安不守、皇帝出逃、元军四出追赶的事实。

  至于“由临安去台温沿海,临泽实为要冲”也不符事实。那时由临安经临泽去沿海道路还不畅通。据故乡老人们说,当时还没有夹溪岭,到明朝才有夹溪桥。宋高宗从临安出逃时,是由临安至绍兴,再至宁波,再至温州;文天祥从通州到温州也是走这条路的。既如此,在临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至于“况以簪缨旧族,勲烈世家,羽驰文谢诸公兴勤王义旅”之说,也只能是一种设想。文指文天祥,为国事奔波,历尽艰险,曾被扣留于元军,逃回后继续从事军事斗争,活动范围主要在江西、福建和广东。谢指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进士,曾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出兵抗元,城陷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后元朝逼其出仕,强制送往大都,绝食而死。在当时极为动乱的形势下,临泽周氏去信联络文、谢,要组织军队勤王,似无可能。即使真的曾经组织过“勤王义旅”,参与者只能是男人,家属是不可能去的,在平定之后也不会诛灭全家。

  既然周继善先生给出的答案不符历史事实,应该另有说法。那么,我们能否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从浑沌中把历史的真实捞出来,给疑案一个合理的解答?

  我想到了历史大背景,想到了崖山海战,想到了杨镇龙和他的大兴国。

  在南宋152年的岁月中,国人都是在屈辱和压抑中度过的。南宋像样的皇帝不多,在皇位上的大都匿怨忘亲、昏庸懦弱、不辨忠奸、好色信谗、荒淫无耻之徒。虽有可用的将相,可乘的机会,都一无所用。敲响宋朝丧钟的度宗在位时,向例召幸妃嫔,次日必诣阁门谢恩,书明月日。度宗朝,每日谢恩者多至三十多人。如此荒淫,别说理政,就是活下去都难,三十五岁就死了,留下三个4至8岁的小孩,就是后来的恭帝、端宗和祥兴帝,灭亡是必然的。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宋朝的皇帝、皇后、太后们大多苟且活命,忍辱偷生,甘愿被劫去北国做亡国奴。宋军虽称软弱,但那些为中华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将士们却都视死如归。襄阳之围,宋军坚守了五年;常州之战,数千宋军战斗而死,只余6人,仍杀敌多人后壮烈殉国。文天祥被俘后,元朝许以宰相之位,劝他投降,他不为所动,后叫已投降的宋恭帝来劝他,也断然拒绝。李庭芝死守扬州,宋谢太后亲自来劝他投降,也被拒绝。他杀死元军使者,将劝降书焚于城上,更有一些将士在城破之后合家死难。不仅将士们如此,就是老百姓也比养尊处优的皇帝及皇亲国戚们表现得更有骨气,那些为儒家文化、乡土文化浸透,读书人多,文明程度高的村庄更加突出,像拥有24个进士的庆元县大济村,面对强敌就有“三不降”之说:“主降奴不降,男降女不降,老降少不降”,同仇敌忾,无所畏惧……

  崖山之战,是终结南宋的一场最酷烈的大战。陆秀夫负幼主投海死,张世杰因飓风坏舟溺海而亡,风狂浪急,天昏地暗,宋朝终于画上句号,正式灭亡。但偏偏有一些忠臣义士,心总不死,不肯做元的臣民。至元17年(1280),杜可用起兵抗元;至元20年(1283),林桂方、赵良钤又起兵抗元;至元26年(1289),更有杨镇龙起兵抗元,建大兴国。

  以上所述,就是南宋的历史大趋势,与杨镇龙建大兴国的历史背景。

  据志书记载,杨镇龙原籍宁海,幼习韬略,尚武功,宋末进士。元军陷临安后,与文天祥、谢叠山合兵抗元。后文天祥兵败坡岭,被元军所执,陆秀夫与张世杰又兵败崖山,南宋灭亡。杨镇龙即回宁海组织义军,继续进行抗元斗争。至元26年,入据玉山,驻军二十八都、二十五都(今万苍、玉峰、岭口等地),杀马祭天,称大兴皇帝。以“皇帝恭应天命之宝”“扬国扬民威权法令之宝”两印为玉玺,号大兴国,封万某为右相,楼蒙才为左相,李继为参政,李祥为平章。国号安定,称是年为安定元年。号称大军二十万,兵分两路,一路由杨镇龙自率,破东阳,趋义乌,浙东大震;另一路由部将唐仲率领,攻新昌、天台,于新昌长潭大败元军,杀元将崔武德。元朝廷命谪婺州之储王瓮吉带与丞相哈莽岱领军镇压,与杨镇龙战于义乌,镇龙军溃败。瓮吉带又与浙东宣慰使富弼合兵,击败唐仲所率部,又攻破义军的根据地玉山。

  民间有传说,说五丈岩边的“城里山”是大兴国根据地,是大兴国的皇城,山上营寨的遗迹都有。这未免荒谬,一个不大的山头怎能是号称二十万大军的大兴国的京城?“城里山”在夹溪南岸,由南向北突入溪中,西、北两面都是陡峭的岩壁,东面虽非岩壁,山势也很陡峻,只有西南方向有路可以进入。但进入山头之后,若敌人自西南方向来进攻,你进退无路,只能有死无生,谁会选择这样凶险之处驻军并作根据地?不过,这也许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个疑兵之计,在山头插些旗帜,造几个假的营寨,诱敌来进攻。在敌兵进入山头之后,从西南方发起进攻,敌人就有死无生了。

  那么,大兴国的根据地,或者说它的国都应该在什么地方?

  大兴国是要打天下的,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它的根据地应该有几个条件:首先,在地理形势上不能逼仄、闭塞,交通方便,在安全上有回旋余地;在物质资源供给上要有充分的条件,若四周人烟稀少,或者都是穷苦百姓,那是断然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当地的人文条件,当地的人是拥护你、支持你,与你同心同德,还是反对你、仇恨你?当地有没有在大节上与你一致,并有组织能力与号召能力的人物能给予帮助与支撑?从这些方面看,大兴国驻军于二十八都、二十五都,它的根据地,它的总部只能是在临泽。临泽既非闭塞的山区,也非毫无遮挡、一望无限的平原,地理形势上有回旋余地。人烟之稠,占地之广,财富之殷,又为玉山之首,而且还多读书之人,多书香门第,多朝廷命官,为正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所浸润的土地所孕育的周氏精英,在国家亡于外族之秋,怎能不是杨镇龙的坚强后盾,同心协力,共襄其成?所以大兴国的根据地在临泽是顺理成章的。而且临泽就在玉峰,玉峰一贯被认为是玉山的中心,茶场庙又往往是玉山地区一些大型活动的场所,故而可以推想,杨镇龙的杀马祭天、封印拜将,可能就是在茶场庙举行的。

  那么,临泽又是如何消失的?上面说了那么多,最后还是得回归这个地方史上的疑案上来。

  根据志书记载,瓮吉带的元军在义乌战败杨镇龙之后,又与浙东宜慰使富弼合兵,击败唐仲所率之部,攻破玉山。这说明,杨镇龙兵分两路去攻打东阳、义乌和新昌、天台时,还留有相当的兵力驻守玉山的根据地。在元军合力进攻玉山根据地时,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双方都狠命撕杀,于是临泽被血洗了,曾经那么辉煌的望族名村也就灭绝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大兴国被视为“乱”,成为一种顾忌,不被提及,临泽也就消失得渺无踪影了。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越是野蛮的一方,胜利的可能性越大,对文明的破坏越大,古村临泽被血洗、被灭绝,只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而已。靖康之难,金兵南侵,江淮缺粮,金军不带粮食,以老百姓为军粮,称“两脚羊”;南宋期间,蒙古人围城遇到坚强抗争的,城破后都要屠城;崖山海战,南宋军民集体跳海殉国,次日海面浮尸十万。数十年的抗元战争,消耗了大量汉族最精英的人物,那些有血性、有骨气、有胆量的人被大面积地消灭,这更是对汉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华文化的毁灭性打击。因此,在写完此文时,胸中也不禁涌起无限感慨。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