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月,云山公社双坑水电站建成投产,发电装机容量为30千瓦。同期,该电站至云山4千米线路完成架设,成为磐安境内首条10千伏线路,可供给云山公社双坑、上马石、中田、石头等大队农用电。此后,10千伏电网开始向磐安境内延伸,输送范围逐年扩大,电力在磐安山区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与此同时,小水电逐步取代火力发电,成为群众生产生活用电的主要来源。
我县的“触电”时代可以溯源到解放初期。1953年2月,磐安商业界集资创办“光明电厂”,通过火力发电实现电力照明,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1958年,安文公社用荷花塘作蓄水池建设小型水电站,磐安首次实现小水电开发利用。
1970年,磐安境内共有电厂7家,年发电量5万千瓦时,照明用户2234户。为满足群众迫切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东阳县将横锦、南江水电站的电能往磐安境内输送,建成南江至安文输变电线路。但即使这样,还是无法完全满足用电需求。要真正解决用电问题,只有在磐安本地建设大型水电站、匹配长输送距离的10千伏线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69年动工的五丈岩水库工程加快了建设进度。
今年81岁的周锡敖是玉山镇元里村人,1974年,他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抽调到东阳县供电所担任技术员。上世纪80年代,他曾担任东阳县电力公司副经理,东磐分县后调任磐安县电力公司经理。作为磐安电力系统的元老,周锡敖还担任主编,主持《磐安县电力志》编撰工作。周锡敖介绍,上世纪70年代,磐安境内电力匮乏,群众用电主要依靠自筹自建的小水电,一般遵循本村先用、有富余再给邻村用的原则,大都只能覆盖小水电周边两三百户居民,加上小水电受限于水量季节性变化,生产生活用电常常处于时供时断的非正常状态,且覆盖面狭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经济建设需求,电力发展加快步伐。横锦水库至岭口输变电线路工程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电力工程之一,周锡敖参与岭口35千伏变电所的设计工作。该变电所工程资金预算70多万元,省里补助了50万元。1979年5月,岭口35千伏变电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与安文35千伏变电所、横锦35千伏变电所形成并网输送,用户由单一的城乡居民生活照明和少量的工业用电拓展到农村居民照明、电力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用电等多类用电,用户量显著增加。
到1990年,我县共建造并网水电站10座,拥有35千伏送电线路5条,35千伏变电所4座。当时全县26个乡镇通电24个,乡(镇)通电率达92.3%;全县368个行政村,通电297个,村通电率80.5%。全年供电量达2850万千瓦时,缓解了我县当时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紧张的状况。
1996年6月26日,仁川镇石下村(现为百杖新村石下自然村)全村老少一片欢腾,磐安县村村通电庆祝典礼在此举行。随着这个偏远小山村通上电,金华市实现村村(行政村)通电,金华电力迎来历史性时刻。村民方晖回忆,当时因为与邻村有矛盾纠纷,石下村一直未能架设高压线路。村民只能依靠自建的小水库供电,每天晚上只供应一个小时。后来,在仁川镇政府多次协调下成功架设高压线路,全村170多户村民终于能够与其它村一样正常用电。通电当天,石下村村民敲锣打鼓,家家户户都亮起电灯,整个村庄灯火通明。
2011年12月,我县通过C类新农村电气化县省级验收,先后建成电气化村137个,占比37.7%,建成电气化乡镇8个,占比42.1%。2012年11月,建成首座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金华地区实现了县(市、区)220千伏变电所全覆盖。自此,我县形成了以220千伏为主网、110千伏为骨干网、35千伏与10千伏为配网的坚强电网,增强了供电可靠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周锡敖感叹:“磐安复县后,上级重视山区县电力发展,县委、县政府落实电力先行政策,全县上下用艰苦卓绝的努力,使磐安电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