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吹响下山移民冲锋号 搬出美好生活天地宽
2019/10/18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应燕航 陆航
枫园小区

  2005年8月,我县偏远山村群众迎来重大利好政策——县委、县政府编制了“十一五”下山脱贫规划,并出台了下山移民安置补助标准等配套政策,鼓励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的高山远山村民移民下山安居。该政策的出台吹响了下山移民工作冲锋号,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正是得益于这一政策,1万多名山民下山住上漂亮的新房,过上了“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山下生活。

  我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县。曾几何时,上学难、行路难、就业难、看病难、致富难……成为许多偏远村庄的困扰。

  十多年前,盘峰乡金竹头村是当地有名的穷村,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当时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到了山脚下,自行车就得扛在肩上背回家。村民陈德水回忆:“外出要走一个小时山路,再坐一个小时公共汽车。我们干活的农具、地里收的庄稼都得用肩挑、用背扛。”

  村民们走出大山的愿望日益迫切。2005年初,县委、县政府根据《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要求,作出了全面实施下山移民工程的决策。下山移民由以前的就近、多点、小规模向集中、集聚、大规模转变。金竹头村搭乘这一政策东风,成为我县最早一个整村搬迁的行政村。2005年启动下山移民工程,2006年开始安排屋基,2007年开始搬迁,全村56户167人在新城区枫园小区安家落户,5户11人搬迁到新城区古竹移民小区。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一步就从村民变成了市民,还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2007年,陈德水一家人成为枫园小区的新住户。他指着环境优美的枫园小区,欣喜地说:“当年,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陈德水诉说着祖辈的希望、现实的艰难和搬迁后的喜悦。他告诉记者,他家原来以种植中药材为生,遇到好年成时,辛苦一年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生计。

  下山移民政策的实施,让村民们如愿以偿离开了大山、住上了新房。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城镇生活,县委、县政府提供技术培训,让农民转型为技术工人,在新城区企业打工。许多妇女、老人在家里做一些串珠、钩头花等来料加工活儿,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以前种田很辛苦,收入也不高,现在有这么好的地方,也有这么多赚钱的门路,我们很满足了。”在枫园小区开副食店的李杨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新城区的另一侧,古竹移民小区居民李大副坐在宽敞的客厅里,与我们分享着这些年来的幸福生活,言语中难掩喜悦之情。李大副原是地处偏远的方前镇农林村人,2013年启动整村搬迁后,落户在古竹移民小区。

  李大副的妻子正在厨房择菜,准备做午饭。她说:“以前过年都要到安文买菜,买回来的菜要吃上半个月左右,现在小区边上就有菜市场、超市,要吃什么买什么,都是新鲜的。”

  从泥坯房到新高楼,从羊肠小道到柏油马路,盘峰乡金竹头、方前镇农林等村村民纷纷在新城区安了家,他们不仅在政府的帮助下解决了生活、交通、就业、子女读书等问题,还学会了当地方言,融入到当地生活。

  2005年以来,我县持续推进下山移民异地搬迁工作,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在中心村、集镇、新老城区等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安置政策。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建设移民小区42个,其中县级重点移民小区(古竹、九里塘、阳光新村)3个,由乡镇组织实施的县级小区7个,乡镇级小区18个,村级小区14个。全县实际完成搬迁人数17014人,整体搬迁自然村93个,其中到集镇或中心村自建房安置9273人,购买商品房安置5772人,到县级移民小区安置1969人。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